正文

自序

風與草:喻中讀《尚書》 作者:喻中


本書是一本什么樣的書?嚴格說來,本書不是關于《尚書》的學術研究,至少不是通常所說的那種學術研究。因為,沒有訓詁,沒有???,沒有箋注,甚至沒有區(qū)分今文《尚書》與梅氏的古文《尚書》,甚至也沒有刻意追求對原文的準確翻譯——海德格爾就反復強調過,準確的譯文有時候對真正的義理根本就撓不著癢處。

本書是關于《尚書》的讀書筆記。所讀的本子,是現代通行的清代“十三經注疏”本。這個本子中的《尚書》共有50篇——其中,有四篇分別拆成了“上”、“中”、“下”,這樣算起來,就是58篇。每讀完一篇,就記下自己的所思所想。日積月累,等到《尚書》讀完,筆記也就存下了50篇。本書就是這些讀書筆記的匯編。

為什么要讀《尚書》?因為它是中國現存的最古老的歷史文獻。自從孔子編出它的“第一版”之后,就一直流淌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想當年,孔子就拿它當教材,培養(yǎng)他的三千弟子。從漢代開始,它作為居于權威地位的教科書,長期備受推崇,數千年間,一直充當了塑造中國心靈、中國固有文化的核心經典。因此,要真正讀懂中國,讀懂東方文明世界,尚書是起點,是鑰匙,也是一座繞不開的津渡。

《尚書》是一部什么樣的書?它其實就是一部王室檔案的選編。從時間上看,它上起傳說中的堯帝,下至春秋時期的秦穆公,主要反映了這個時期若干代表性君臣的代表性言論——偶爾也記錄了他們的一些行跡。君臣們的言行雖然指涉甚廣,內容宏富,但幾乎都聚焦于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政治——政之道與治之術。

本書為什么題名為“風與草”?選擇這個標題的原因在于,《尚書》各篇反復論述的政治關系,其實就是風與草的關系:君主為政之德若風,小民從化之德如草,加草以風,無不倒伏;仿佛化民以德,無不追隨。因此,“風與草”,實為“君與民”的隱喻。以“風與草”為題,旨在凸現古代政治關系中的兩種角色。

為什么寫這本書?寫下這本關于書的書,寫下這一系列讀“書”筆記,寫下關于《尚書》的點滴體會,絕不敢“代圣人立言”,更不敢奢望“為往圣繼絕學”。只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走進《尚書》所描繪的蒼茫世界,在那里,回望華夏文明的童年與故園,想象一種文明秩序在初生時期的黑白身影。

喻中

2011年8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