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個君主就是成王的祖父文王。周公雖然承認,姬周宗室的太王、王季都不乏敬畏之心,但周公重點強調的還是文王。周公告訴成王:你的爺爺做過很多卑賤的工作,他修過路,種過田;他仁慈善良;他愛護孤苦之人;為了讓人民群眾生活得更好,他從早晨忙到中午,再忙到下午,吃飯都沒有時間;文王從來不敢逸樂,更不敢把人民交上來的賦稅拿來供自己享樂。在君主的崗位上,文王就這樣勤勤懇懇地工作了50年。
周公認為,以上四個君主,都容得下批評意見。假如有人告訴他們:“老百姓在罵你”,他們就會更嚴格地反省自己的行為;如果有人指出了他們的過錯,他們就誠懇地承認錯誤。
周公還提醒成王,與以上四個模范君主相比,多數君主都乏善可陳。他說,祖甲以后的歷代殷王,生下來就習慣于享樂,不知耕種的艱難,不知民間疾苦。這些縱情于享樂的君主,幾乎沒有一個長壽的,多數人在君主的位置上只活了七八年,或五六年,甚至三四年就死去了。這些都是需要引以為戒的。
周公的這番訓示,年輕的成王是否聽明白了,史無記載,暫且置而不論。不過,周公的這些話,卻有助于我們思考一個較少有人關心的問題:君主及君主政治的應然狀態(tài)是什么?什么樣的君主才是一個合格的君主?一個模范君主是怎樣煉成的?
在現代中國的話語體系中,“君主”總是與“君主專制”連在一起的?!熬鳌本拖瘛熬鲗V啤币粯?,既缺乏正當性,也不具有合法性;從“君主制”走向“民主制”或“共和制”,總是被視為一個巨大的歷史進步或歷史跨越。在這里,我們承認這些現代性話語的有效性。但是,值得反思的是,這些現代性話語在實現了某種“啟蒙”的同時,是否也構成了某種“遮蔽”?
按照周公的設想,一個君主就應當像中宗、高宗、祖甲、文王那樣,有民間生活的磨煉與經歷,對底層民眾的生活有切身的理解和感受;當政期間不酗酒,不打獵,也不沉溺于其他方面的享樂;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公共事務上,甚至連吃飯都擠不出空隙;待人處事虛懷若谷,從善如流,倘若有人提出批評,則更加嚴厲地反省、約束自己的行為……這樣的君主,幾乎就是十全十美的人間領袖。如果把這樣的領袖人物交給當代世界任何國家的公民來投票,恐怕都會獲得多數的贊成票。誰會反對這樣的政治領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