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斷的幼童留美,壓抑的少年青春(5)

晚清真相 作者:黃波


像陳蘭彬這樣一個人,他生來只習慣于看到被壓抑的青春,不能發(fā)揮的活力和獨立精神,以及不能把真誠坦率形之于外的舉止。因此他對目前這些留學生的行為不能不感到奇怪,而且認為都是大逆不道的行徑。這些學生到新英格蘭以后,一旦解除了他們心靈上的沉重壓抑和約束,當然會因為得到自由而欣喜苦狂?!?/p>

“生來只習慣于看到壓抑的青春”的人,還不止陳蘭彬一人。

繼任肄業(yè)局委員的吳嘉善,這位同樣出身翰林的老爺,視留美幼童與國內(nèi)私塾的學生無異,不料幼童們在其接見時,均不行跪拜禮,頓時大怒:小小年紀便目無尊長,這還了得?且不說現(xiàn)在還沒有成材,即使學業(yè)有成也不能為中國所用!立即上奏要求將幼童撤回。

國內(nèi)攻擊幼童事業(yè)的聲音也一直沒有消歇過。光緒六年十一月(公元1880年12月),一位叫李文彬的御史上了一個折子,彈劾留美幼童,“多入耶穌教門,其寄回家信有‘入教恨晚死不易志’等語?!蛄暈橛螒?,或流入異教,非徒無益,反致有損,關(guān)系實非淺鮮”。

總理衙門接連聽到對留美幼童事業(yè)不利的聲音,開始征求重臣及相關(guān)人士之意見,有的主張全撤,有的主張半撤半留,有的主張整頓。而主張全撤者占據(jù)主流,尤其是借助幼童留美事業(yè)擺脫仕途不順,登上駐華盛頓全權(quán)公使高位的陳蘭彬,給了這項事業(yè)最后一擊。他在奏折中說:“外洋風俗,流弊多端,各學生腹少儒書,德性未堅,尚未究彼技能,先已沾其惡習,即便竭力整頓,亦覺防范難周,亟應(yīng)將該局裁撤?!笨偫硌瞄T即據(jù)陳蘭彬之奏,作出了“將出洋學生一律調(diào)回”的決定。

這一決定讓所有關(guān)心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的人深為失望。由耶魯大學校長波特執(zhí)筆,美國多位文化名人聯(lián)名給總理衙門寫了一封信,力請中國政府收回成命。當時因華人勞工問題,美國國內(nèi)興起排華浪潮,這些名人盛贊幼童的行為,“使許多無知者和不懷好意的人對中國的偏見逐漸消失,而代之以稱贊?!卑绹翱偨y(tǒng)格蘭特也積極游說,但均未能讓清廷改變決定。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七月,中國幼童奉命輟學撤退回國。當幼童由美國撤回時,全體幼童中,只有詹天佑等兩人大學畢業(yè)。誠如溫秉忠所言:“大多數(shù)再過一兩年即可畢業(yè),中途荒廢學業(yè),令人悲憤異常。”

好不容易邁出一步的腳又收了回來,誰該為此負責?

按照容閎的意見,首當其沖者是陳蘭彬和吳嘉善。他在回憶錄中憤怒地指責陳蘭彬是“對任何事都不敢負責任的膽小怕事的懦夫”,而吳嘉善則應(yīng)該“送進瘋?cè)嗽夯虻湍苷呓甜B(yǎng)所”;其次則是在朝中位高權(quán)重、又是幼童留美事業(yè)主持人的李鴻章。容閎批評李鴻章“不曾挺身而出為學生說話,反而站到保守派一方,同意招回留學生?!?/p>

后來的研究者基本都沿襲了容閎的觀點,無論是撰《劍橋晚清史》的西方漢學家還是大陸學者,在他們筆下,陳蘭彬、吳嘉善卑鄙而自私,而李鴻章則首鼠兩端。細按史料,這種說法頗值商榷。陳蘭彬、吳嘉善并非頑固不化的人物,像吳嘉善還是個“精研數(shù)理”、撰有《算數(shù)二十一種》的數(shù)學家,從史料中也沒有發(fā)現(xiàn)他們在道德上有多么嚴重的污點。而李鴻章在風波中的言行,置身異域的容閎哪能了解得十分真切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