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中國的男人普遍缺少“青春期”(7)

戀愛時不折騰,結(jié)婚后不動搖 作者:曾子航


如果把“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聯(lián)系起來,就不由得想起清人王永彬在《圍爐夜話》中的一段話:“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常存仁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為者,皆不忍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則生平極不欲為者,皆不難為,所以淫是萬惡之首”。應(yīng)該說這是構(gòu)成中國人,尤其是中國男人“文化潛意識”的核心內(nèi)容,所謂孝,表面上提倡的是孝順,實際上是一種無條件的妥協(xié)和屈從,這造成了中國男人大多“不敢為天下之先”,遇事就躲,缺少擔當?shù)男愿瘢硪环矫鎸Α耙钡牡钟|,則使得中國男人永遠不會像歐美男性那樣“雄起”,反倒普遍心理晚熟、自我壓抑和弱化,有時候明明對性如饑似渴,卻面子上非要做道貌岸然狀,有人說,中國歷史上為何出了那么多“偽君子”,就是這種“萬惡淫為首”的“文化潛意識”給逼出來的,正常的合理的性不敢表達,只好“男盜女娼”了,而一到國破家亡的時候,我們又把責任無一例外地往女人身上推,所謂“紅顏禍水論”就是這么來的。

(五)在父母面前過于聽話的男孩子,會出現(xiàn)3種可怕的后果

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成長中伴隨著一種叛逆:對家長的叛逆,對學校的叛逆,原先聽話的孩子漸漸不聽話了,原先依賴性很強的他(她),漸漸展現(xiàn)出自己的獨立性,他對班上某個異性同學或老師產(chǎn)生了一種朦朧的好感,他經(jīng)常被一種莫名的憂傷所纏繞,這都是青春期孩子普遍的心理特征。

其實,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青春期的孩子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叛逆行為實屬正常,他不是故意要跟父母對著干,更不是大逆不道,而是一種“破土而出”的自我成長,一場爭取自我空間的“獨立戰(zhàn)爭”。如果缺少獨立意識,沒有自我空間,他就無法真正成長,所以,青春期又叫叛逆期。每一個成熟、獨立的男人,都曾經(jīng)有過那么一段并不循規(guī)蹈矩的“叛逆時光”。美國總統(tǒng)小布什、奧巴馬都曾經(jīng)有過當“壞孩子”的經(jīng)歷。成龍在作客《楊瀾訪談錄》里坦承,他六歲半時,父母為了生計遠赴澳洲。幼小的他沒有家人照顧,很快染上了黑社會的陋習:打架、賣白粉、看人家吸毒、搶東西分贓,差點走上了邪路。還是父親的一番教誨讓他迷途知返。

相反,那些過于聽話的男孩子,實際上是在成長過程中被剝奪了叛逆的資格,他們的學習生活,乃至將來的工作、戀愛、結(jié)婚都被父母安排的井井有條,一絲不茍。他們的性格中只有乖巧、意識中只有順從,久而久之,會結(jié)出三種不良的惡果:

1、心靈從未長大,始終像個超齡男童。

中國的男人總感覺缺少點擔當,看古代的戲曲小說,就會深有感觸:那些“奶嘴男”們不敢大膽的愛,只會小心的偷,一旦東窗事發(fā),好一點的只會在情人面前哭,在父母面前跪,或者干脆一病不起,剩下的則是躲在床下瑟瑟發(fā)抖,要么就跳窗而逃死不回頭,至于什么責任、后果啊全都丟到九霄云外去了,只讓那女的去承受一切。也難怪,那些享受愛情的男主人公們,都是嘴上沒毛、辦事不牢的孩子,自己都手無縛雞之力呢,你還怎么指望他去幫助別人?

2、形成自我壓抑的“木乃伊式人格”

在心理學中,人格是經(jīng)常提到的一個詞,那么究竟什么是人格呢?人格也稱個性,這個概念源于希臘語Persona,原來主要是指演員在舞臺上戴的面具,類似于中國京劇中的臉譜,后來心理學借用這個術(shù)語用來說明:在人生的大舞臺上,人也會根據(jù)社會角色的不同來換面具,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現(xiàn)。面具后面還有一個實實在在的真我,即真實的人格,它可能和外在的面具截然不同。進一步來講,人格是指一個人整體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和比較穩(wěn)定的心理特征的總和。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