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實際上是通過石油價格的變化進行的金融侵略。那么,這一進程會在日本之后停止嗎?答案是否定的。
美國需求轉移到發(fā)展中國家后,對石油的需求是不會大幅下降的。美國轉移的需求導致了世界其他國家工業(yè)化的加速,這將產生發(fā)展路徑依賴,使得世界石油需求不會大幅度萎縮。這是歷史上石油危機后石油消費的經驗。1973年石油危機后,1974年的世界石油消費量下降了,1975年較1974年石油消費量下降了,但是到1976年,石油消費量比1975年增長了。1979年石油危機之后, 1980年世界石油消費量下降了,后續(xù)幾年消費量逐漸回落,但是其同比降幅都沒有超過4%。對比歷史情況和現在的情景,此次由于美國石油需求轉移導致發(fā)展中國家工業(yè)化加速,也會產生路徑依賴,這將在供給和需求上不支持石油價格大幅回落。
而在美國需求轉移之外,其貨幣政策也對石油價格上漲進行了“推波助瀾”。
大宗商品價格一般是以美元計價的,降息促使美元貶值,促發(fā)了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沖高。在資本尋找增值的過程當中,石油無疑是最理想的品種。大量對沖基金的炒作是石油一路走高的主要驅動力。作為全球經濟的血液,石油的價格波動直接影響到經濟的興衰。正本清源,其實歷次世界石油危機都來自兩大推動力量—美國的需求轉移和美國過于放松的貨幣政策,而解決問題的關鍵可能也在于這兩大推動力的走向。
首先,美國對石油的需求不會減弱,只是增長的速度放慢(美國目前有約億桶的石油儲備,即使在石油價格高漲的情況下也足夠其國內消費),而且轉向了以生物能源替代石油能源的道路,這將直接推高世界糧食價格,最終使廣大的發(fā)展中國家受到嚴重的損害。
其次,如果歷史能夠告訴我們什么信息的話,那就是美國貨幣政策(包括匯率政策)的變化可直接“窒息”當時世界上競爭力最強的國家的經濟發(fā)展。1970~1980年的兩次石油危機,是由于當時美國的需求主要轉移到了日本。日本經濟由于美元先升后貶,日元升值,競爭力喪失殆盡,國內的金融市場、房地產價格等在大幅上揚后開始持續(xù)下降,這嚴重損害了日本的經濟增長力。
打一個比方,美聯(lián)儲打開利率的水龍頭開始放水,美國財政部通過發(fā)債,不斷將美元注入世界金融體系,導致石油期貨價格越漲越高。這種圖景下,石油就像是地震中形成的“堰塞湖”,而“堰塞湖”的下方就是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
正如上文分析的那樣,石油價格高漲形成的“堰塞湖”沖擊下來,最終受損最大的就是當時的日本。日本在當時已經成為世界工廠,在全球制造業(yè)中占據核心的位置。美國的石油需求主要轉移到了日本,促使日本的石油需求高漲。這種轉移的石油需求全面推高了日本的通貨膨脹。之后美國又不負責任地實行放松的貨幣政策,最終高漲的石油價格全面摧毀了日本的貨幣匯率體系,這相當于犧牲了日本的利益,最終解決了美國的問題。而美國付出的只是多印了些鈔票。
美國放任貨幣政策和巨額的金融救援計劃,轉移的石油需求成為石油價格高漲的背后推手,而石油輸出國組織減產的行為 “火上澆油”。通過石油價格高漲,帶動糧食價格高漲,這一切最終摧毀了日本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