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傭金制的終結并不是發(fā)生在1975年的唯一重大變革。在這一年里,自由主義者主導的美國國會在“水門事件”后不久就通過了《證券法修正法案》(Securities Act Amendments)。這是20世紀30年代后通過的對華爾街最為重要的一項法案,它下令建立全美市場體系,該體系將美國的各個證券交易所和第三市場都連接了起來。
而實際上,這種連接早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就已經(jīng)開始了。最早的系統(tǒng)可以追溯到1969年,它被稱為奧特斯(AutEx),那時它有140家用戶,其中75家是機構投資者而不是經(jīng)紀人。這個系統(tǒng)旨在處理機構投資者的大宗交易,它通過電話線將各個用戶的鍵盤與顯示屏連接起來。到20世紀70年代末期,奧特斯平均每天可以處理15筆大宗交易,總值達520萬美元。
比這個系統(tǒng)遠為重要的是納斯達克(Nasdaq)—納斯達克是“美國證券交易商自動報價系統(tǒng)”(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urities Dealers Automated Quotation System)的縮寫,這個系統(tǒng)孕育并啟動于20世紀60年代末期,它從一開始就使用計算機系統(tǒng),比奧特斯和其他類似系統(tǒng)要復雜得多。納斯達克于1971年2月5日正式開始投入運營,800多家交易商與之簽訂了協(xié)議,該系統(tǒng)可以為它們提供2 400種未掛牌證券的信息。
納斯達克集中提供未掛牌證券的信息,并且允許不同的做市商進行競爭,由此縮小了買賣價差,并使得交易者有一個更為便捷和可靠的渠道來獲取信息。一年之內,納斯達克的交易量就達到了800萬股,超過了一直以來緊隨在華爾街之后的美國證券交易所,同時納斯達克的交易量也超過了所有地區(qū)性證券交易所交易量的總和。而且,它也開始有選擇地提供交易所掛牌證券的信息。當這些證券在納斯達克系統(tǒng)的交易量迅速增加時,紐約證券交易所開始警覺了。
在20世紀70年代,第二項革命性的變化是技術上的。計算機大約在20世紀40年代就開始出現(xiàn)了,但是直到20世紀60年代,它們的大小還和電冰箱差不多,被放置在恒溫的房間里,由穿著白大褂的技術人員用一種外行人無法理解的術語來操作它們。1971年,英特爾公司推出了第一款微處理器,這種微處理器實際上將計算機微縮到了一塊硅片上。盡管開發(fā)和研究微處理器耗資巨大,但是一旦研究成功,它就能以極低的成本進行大規(guī)模生產(chǎn)。
這種微處理器使計算機變得越來越便宜,從它問世以來,每單位計算能力的價格就不斷下降。沒有一個行業(yè)像證券業(yè)這樣迅速而廣泛地應用計算機,在微處理器問世10年后,紐約證券交易所的交易大廳就徹底改頭換面了。這個大廳一直是紐約最大的室內場所之一,從1903年開始營業(yè)以來在外觀上幾乎沒有什么變化。但是,到了1981年,大廳上空一排排鋼架和電纜支撐起了無數(shù)的電視屏幕和顯示器,在隨后的18年里①,這些儀器變得越來越復雜,它們與全球每一家主要的經(jīng)紀公司和所有的資本市場連接在一起。
對一個門外漢來說,這些屏幕上涌動的數(shù)字洪流只會使他頭暈眼花,不知所措。但是,對于交易員來說,它們是寶貴的信息,市場的生命血液。那句古老格言—“市場的邊界不超過信息能夠及時到達的范圍”在1792年是成立的,到現(xiàn)在同樣是成立的。而今天,信息幾乎可以同時到達全球每一家經(jīng)紀公司、銀行和保險公司的顯示屏。這些信息也被越來越多的“即時交易者”②看到并用來投資股票,即使是普通老百姓,現(xiàn)在在一天之內也可以買賣某些證券幾十次,而這在20世紀20年代只有那些大廳交易員才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