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脫離過程所帶來的力量

真愛的旅程 作者:(美)克里希那南達


——突破以及再度聯(lián)結我們的根

你的路從另一端開始 成為天空

帶著斧頭來到牢獄之墻 逃脫

像一個生來就色彩鮮明的人走出來

現(xiàn)在就做

魯米(Rumi)

脫離我們的根,這一步或許是我們心靈成長過程中最具有影響力,也最能夠賦予我們力量的一步,但它大概也是成長當中最令人感到害怕與挑戰(zhàn)的一步。脫離之所以會讓人感到驚慌,是因為我們一直帶著極大的恐懼,害怕自己被處罰、被逐出家門、被朋友排斥,還有害怕自己找不到新的認同方式來取代我們極欲丟掉的舊有認同。然而同時我們的內(nèi)在深處又知道,經(jīng)歷這個脫離并找到真正的自己(脫離以及個體化)的過程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們常常感覺有兩個不同的自己正走向兩個截然相反的方向,其中一方催促自己去破除一切以找到自己,另外一方則催促自己留住所有這些熟悉的、已知的舒適與安全感。但有趣的一點是,如果我們不曾有意識地脫離自己的根,我們就會持續(xù)不斷重演這個脫離的過程,而且是和我們現(xiàn)在生活中的重要伴侶重演這樣一個過程,而這往往會對關系帶來嚴重的傷害。

重新檢驗我們的價值觀

在我們的工作里,我們常常會用到一種方式來協(xié)助人們進行這個脫離的過程,那就是開始覺知到我們內(nèi)在所攜帶的制約,比如自己應該如何生活等。我們會建議人們連續(xù)幾天隨身帶著一本記事簿,隨時記錄下自己各方面如飲食、性、工作、金錢、教養(yǎng)孩子、家庭、衣著、清潔、憤怒與任性、情感、成功和失敗等的制約。一旦人們可以看到自己的信念時,我們會要求他們?nèi)z視一下,這些信念是否和自己孩童時期所接受的規(guī)范有關,不論那些規(guī)范是以語言還是非語言的方式所接收到的;然后我們也會要求他們檢驗一下,這些規(guī)范和信念是否仍然適用于現(xiàn)在他們想要的生活,還是已經(jīng)變成一種無意識的機械化教條。

這個檢視的目的在于讓人們有機會去感覺,如果他們排除了這個不再適合他們的信念與規(guī)范,那么生活會是什么樣的一種情況。有時候人們或許準備好要丟掉這些信念,但有時候任何一種改變都會帶來巨大的驚嚇與威脅。

在我(克里希)大學畢業(yè)之前,大概是畢業(yè)前幾個星期吧,我到宿舍樓下去看我的一個朋友。我們求學時都住在同一個宿舍里,一旦畢業(yè)后大家就馬上分道揚鑣。就我所知,當時大多數(shù)的同學都計劃繼續(xù)求學深造,但當我走進這個朋友的房間時,我非常驚訝地發(fā)現(xiàn)他看起來一點也不像是要進研究所或繼續(xù)求學的樣子,地板上還散放著各種登山用具。我問他對未來有什么打算,他卻告訴我他其實并不知道接下來要做什么,他只知道自己需要暫時脫離這個學院世界,所以他計劃到尼泊爾去登山,然后再到泰國的海灘度假休息,什么都不做。

一開始,我認為這種決定真是再瘋狂不過了,這種決定或許對他來說是個好主意,但是我絕對不可能這么做。但是,那真的不適合我嗎?他說的話影響了我,我不斷地想著這件事。在和他碰面之前,我很確定自己畢業(yè)后會繼續(xù)進入醫(yī)學院念書,我已經(jīng)被醫(yī)學院錄取了,而且這也是我的家人和制約為我所設定的人生步驟。但是我的朋友在我心里種下了一顆種子,所以當我上臺領取證書,院長問我未來有什么計劃時,從我嘴里脫口而出的句子居然是:“我也不是很清楚?!碑敃r我的家人受到極大的驚嚇,我那個在讀醫(yī)科三年級的哥哥更是直接問我,為什么不告訴他我要進入醫(yī)學院念書。在充滿罪惡感和不安的狀況下,我當時只能告訴他,那樣的響應似乎是我當時最誠實的回答。

雖然我感到極度的困惑與攪擾,不過我還是進了醫(yī)學院,因為我仍然沒有足夠的勇氣脫離我的制約為我所設定好的人生列車。但是三個星期之后我就離開醫(yī)學院,開始了一段我覺得全然失落、抑郁又缺乏方向的時期。我參加了當?shù)氐囊粋€和平組織,花了好幾年的時間在黑人小區(qū)里工作。然后又搬到加州,有三年的時間我變成一個嬉皮士,住在一個小區(qū)里。我試著去質(zhì)疑我在成長過程中被灌輸?shù)男拍?,也嘗試過那些會引起幻覺的藥物。我遇到過各種不同的人,和他們生活在一起的結果是我開始練習瑜伽,開始做一對一的治療個案和成長工作坊,也開始感受到我從孩童時期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的羞愧與傷痛感。也是這個時期,我過去一直攜帶的一個幻象破滅了,這個幻象就是“我從小接受到的是一種完美的教育”。我開始看到自己以往一直被灌輸?shù)钠鋵嵤且环N充滿強迫性、批判以及瘋狂強調(diào)成就與目標的態(tài)度。我也看到在我努力適應并且符合這些價值觀的過程里,我其實充滿了羞愧與痛苦。我們的制約往往是這么的深沉而又充滿了無意識,在我的內(nèi)在追尋過程中,我需要面對一層又一層越來越深的制約,也不斷地去檢視到底哪些對我而言是真實的,而哪些又只是一種習慣。這個檢視過程一直到今天仍然在持續(xù)著,因為還有許多更深、更細微的層面等著我去檢視。

支持內(nèi)在蛻變的適當環(huán)境

存在似乎常常會丟給我們一些機會,支持我們脫離自己的根。當時機成熟時,我們可以好好運用這些機會。很難說是什么讓我們覺得自己準備好了,但是那似乎是一種內(nèi)在和外在環(huán)境的契合。在內(nèi)在,我們或許會對舊的事物開始感到厭煩,想要尋找某些新的東西;然后,當存在的支持出現(xiàn)時,它可能是瞬間的靈光乍現(xiàn),或是以某種全新而不同的面貌出現(xiàn)。

我(阿曼娜)在16歲的時候碰到一個朋友,她變成我打開眼界、接觸不同世界的觸媒。當我第一次拜訪她家時,我非常驚訝于我們兩個家庭之間的差異,除了幾幅佛教和尚和西藏的照片以外,她家的公寓里幾乎空無一物。她的母親是個佛教的尼姑,所以她大部分的時間都待在印度和法國。相反的,我從小成長的家布置得非常舒適,到處鋪滿了地毯,所以不像她家那樣具有空間感。這個經(jīng)驗讓我的內(nèi)在深處受到攪動,我發(fā)現(xiàn)如果我繼續(xù)留在丹麥和家人住在一起,我就沒有辦法找到自己一直在尋找的東西。我必須離開,必須到別的地方去體驗不同的生活,獲得一些不同的見解。而且那時候的我一點也不喜歡我即將成為的那種人,如果我繼續(xù)待在那里,那我就只能根據(jù)已經(jīng)寫好的劇本過日子,完全沒有自己的生活。

在那之前,我大部分的時間都用來讀書,并且一直是學校里的前幾名。我甚至在5歲的時候就可以流利地閱讀書籍,而且我總是會選擇念書而放棄玩耍,稍后我也是把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圖書館里。12歲的時候,我就已經(jīng)開始質(zhì)疑成人們的生活方式。我不喜歡我在自己身邊所看到的狀況。我知道如果一切就這樣繼續(xù)下去的話,生活里不會有任何屬于生命的快感。而我的家人對任何一種形式的靈性追尋都不感興趣,他們對超出日常生活的事物一無所知,對于靈魂的追尋、生命深沉的探索、人類意識的發(fā)展也沒有任何感覺。他們只有在進行洗禮、堅信禮、婚禮和喪禮的時候才會去教會,而且就算去了教會,他們也是為了典禮上的食物以及和親友聚會,至于教會本身以及牧師所說的話從來就不是他們關心的重點。所以在我的成長過程里,我始終有種少了些什么的感覺,而我一點也不喜歡那種感覺。

所以有一天,我從學?;丶遥嬖V母親我決定從高中輟學,然后和朋友到西班牙去。當然,她氣瘋了。她嘗試用各種方法來改變我的決定,但我還是堅持不變,于是在幾個星期后我離開了丹麥。西班牙是一個和丹麥全然不同的國家,丹麥是理性、控制、適當、講求均衡且溫和的,相比之下,西班牙則是熱情、熱烈、充滿張力與情緒化的。在丹麥,我已經(jīng)和我的身體與情緒變得非常疏離,而我知道自己需要再度打開身上的這些向度。我和我的朋友飛到了牙買加,我們幾乎馬上就進入一種全新而又充滿了刺激的生活。我們很容易地找到了工作和住所。到了晚上,我們常常在舞廳里跳舞到黎明,并且開始和異性約會。

自從長大以后,那是我第一次感覺到自己是活生生的。同時,在那段時期當中也發(fā)生了一件最驚人的事,那就是我的視力完全恢復了。在我7歲的時候,也是在我父母親分手之前,我開始出現(xiàn)嚴重的近視,平常總是得戴著厚重的眼鏡。而在那里,我突然間發(fā)現(xiàn)自己再也不需要任何眼鏡或隱形眼鏡。所以,我真正需要的其實就是離開我的家人,離開我從小扮演到大的那個負責任又嚴肅的角色。生活在一個沒有人認識我的國家令我如釋重負,我可以讓自己全然地重新開始。新生活不僅開拓了我的視野,甚至讓我再也不需要眼鏡。

中斷接觸的重要性

當我們開始進行脫離的過程時,我們通常是從搬離原生家庭開始。但是,也有可能早在我們離家之前,我們就已經(jīng)相當叛逆而開始這個脫離的過程;又或者,這個脫離的過程開始于當我們感受到外在世界的召喚,而那和我們原本熟悉的保守環(huán)境是如此的不同。但是無論如何,這些叛逆、反抗或離家的行為都只是一個開始而已。尼采的“三階段論”之所以如此精彩,就是因為他在其中提到,叛逆以及身體上的脫離都不是真正的脫離。

如果我們希望這個脫離的過程能夠成為一種經(jīng)過整合且深沉的內(nèi)在經(jīng)驗,我們就需要去找到“我是誰”,并且對自己所有過往的一切和平以待。

所以,只是身體上的脫離并不會帶來真正的脫離(雖然那確實是很好的一個開始),而不斷地對抗自己的過去也無法帶來真正的脫離(雖然這也是脫離初期必要的一個階段)。

有時候,在脫離我們的制約的過程中,很重要的第一步就是離開我們的父母和家人,暫時切斷彼此之間的接觸。不過這件事情本身就具有相當?shù)睦щy度,往往會令人感到害怕與恐懼。在我們的工作里,我們常常發(fā)現(xiàn)許多人即使在長大成人之后仍和父母住在一起,或是在情緒上仍然與父母保持密切的聯(lián)系,卻沒有發(fā)現(xiàn)自己為此所付出的代價。

在一個工作坊中,有一個四十出頭的男人在團體進行分享時告訴大家,他和女朋友一直持續(xù)不斷地爭執(zhí),因為她總是抱怨她可以感覺到他母親的能量一直圍繞在他身旁。他的母親會替他買衣服,替他裝飾他的公寓,還有他們幾乎每天都會通電話。但即使如此,他看不出來這當中有任何問題,也沒有辦法了解為什么女朋友會有這么激烈的反應。當我們第一次向他指出,他和母親之間有著多么深的羈絆,而這個部分又是如何影響到他的親密關系時,他的反應是生氣與防御。但是一段時間之后,他開始看到自己的生命其實嚴重地受到母親的影響、侵犯與控制。所以幾個月之后,他告訴他的母親,除非他邀請她,否則他不希望她隨意來拜訪他或進出他的公寓,而且除非他詢問她的意見,他也不希望再聽到她對他的生活和住處的各種意見。對他而言,要跨出這一步需要鼓起相當大的勇氣,但是通過這個決定,他開始感覺自己變得更有力量,也更有自信。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