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還是天真無邪時,性別認同即已建立。3歲以前,我們每一個人就知道什么是男人或女人,通常也會學著讓自己的行為與傳統(tǒng)性別角色一致。
事實上,在父系制度下,真正的性別認同無法脫離該社會的階級劃分與支配關(guān)系。例如,男性優(yōu)于女性,女性只好放棄與男性一較長短的念頭,或者必須更努力才行。而這種現(xiàn)象對男女兩性都是極原始與根本的傷害,這也是孤兒原型的主要來源(雖然剛開始時,男孩通常不會將它視為是一種傷害,因為在有意無意間,他們被教導(dǎo)成男性是比較好的)。然而,非由文化因素所造成的性別差異,也同樣必須為“男子氣概”和“陰柔個性”的劃分,負擔起一些責任。
性別差異的傷害,造成了男性與女性探索經(jīng)驗的不同。男人或男孩若不能表現(xiàn)出“男子氣概”,就會被視為娘娘腔,因而失去在社會上的權(quán)勢和地位。人不能低估要讓小男孩切斷最照顧他、最能給他力量的母子關(guān)系有多么困難。甚至于在他們最脆弱、最軟弱無力、最需要關(guān)愛時,也不準表露這些脆弱的情感,否則就會被視為太軟弱、太多愁善感;然而,這種自我克制,對男孩而言也相當困難。
如果他們的父親又不常在家,那么,他們就得試著依照他們不甚清楚的標準而活。因此一位男孩子可能會遵循粗獷的男性形象的行為,而沒有機會與一位真正溫暖、慈愛的男性模式學習。通常全家人把父親共同塑造成是位理想中的男子漢,但是,只要他有一點兒不能達到那個標準,就會使他的兒子大惑不解,無所適從。
在父系社會中建立女性認同,比方說,女人相信身為女性是不好的,它會限制生活的選擇,這對女性而言會是很大的傷害。她所到的每一處,男人都擁有力量和權(quán)勢,而如果女人處在同樣的位置,就是前衛(wèi)或特例,在有意無意之間,他們從家庭或社會文化中,學習到當男人比較好的概念。事實上,她被鼓勵要女性化,因為表現(xiàn)男性化是不自然或自夸的。除非她接到強烈的信息,反對社會普遍接受的女性,否則她會表現(xiàn)出纖細脆弱的情感,而中止憤怒、積極進取以及擁有權(quán)力的意愿。
在現(xiàn)代社會中,一個女人可能會被教導(dǎo)要學習發(fā)展某些固有的男性特質(zhì)(例如理想抱負),以補足女性特質(zhì)的缺失;因為沒有那些男性特質(zhì),她在社會中的選擇機會將會大受限制,且無社會地位(“我只是個家庭主婦”)。這種想法會造成“女強人”癥候群,一個女人既想成為完美的女人,又想變成完美的男人,通常她會因為工作過度而感到精疲力竭。
但是,許多男人和女人所受到的最深的傷害,基本上是社會制約所造成的,這個傷害與生殖器有關(guān)。就像男孩害怕失去陰莖(因為陰莖能給予他們地位),以及因此而失去往后的愛和與母親相連的渴望,女人也害怕會失去陰戶、貞潔和子宮所帶來的社會文化價值。
弗洛伊德并不知道過去會有尊敬女性神祇和專拜女性生殖器力量的神圣傳統(tǒng)。他是他那個時代的產(chǎn)物,所以他認為女性生殖器是不存在的,女人是被閹割后的男人。他不把女性特質(zhì)視為一種力量、智慧或權(quán)力的正面來源,反而認為她完全欠缺這些特質(zhì),因此,他以邏輯推理推演出,女人的權(quán)力是通過男人關(guān)系而來的替代品。這樣的態(tài)度造成一種心理上的女性閹割;一個父系制度下受創(chuàng)的女性,使女性與自己的女性認同疏離。更甚的是,這種蔑視女性的態(tài)度,阻斷了男性去經(jīng)驗他們自己內(nèi)在女性特質(zhì)的機會,也使得文化發(fā)展不平衡。
一個年輕女孩所受到的傷害,部分是來自于她必須壓抑獨立自主和自我肯定,另外部分是來自于缺乏合適的角色模范。身為女性,她的表現(xiàn)可能會比較接近母親的行為模武,而非父親的模式。然而,如果她的母親有某種程度的自卑感或自我設(shè)限,或者被他人(特別是父親)輕視,那么這位年輕女孩就不可能會希望自己像母親,但是實際上也不可能真的像她父親。
如果在學校和在新聞媒體中,她所得到的印象不只是“偉大的男人”,而且也有惡棍流氓,甚至普通男人,然而女人有權(quán)勢卻被視為是不尋常、有威脅性或有破壞力的,那么她的熱切不是被阻礙,就是會過分努力,因為她相信,若想要成功,她就得十全十美才行。
男人和女人的自我探索歷程,通常來自不同的矛盾和困境,并且表現(xiàn)出不同的心理和精神問題。典型的男人模式——也就是我們一向被灌輸?shù)牡湫陀⑿勰J?,是傲慢和自大,因此他需要犧牲自我以達到謙遜,才能找到真實的自我認同。女性模式則是謙遜和服從,她的問題不在于太驕傲或太自我,而是太缺乏這種個性。她們對自己沒有足夠的自我認同和信心,認為一個女人無法對自己或?qū)κ澜缬兴暙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