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慢一點
形容一個人脾氣急、性子火,可說他是快人快語。
快人說快語,舌頭不打結。不論問或是答,總是脫口而出。
我們都不會太討厭快人快語的他們。但絕大多數(shù)時候也未見得喜歡與快人快語的他們相交共事。
講話急不可待如水瀉閘,話里縱然沒有任何惡意,但話音太快,也是一種不討喜。
美國心理學家在實驗中發(fā)現(xiàn):說話語速快、語調夸張、抑揚頓挫的人并不容易說服對方;相反,那些語速緩慢、沉穩(wěn)有力且適時停頓的人,會更容易有說服力。
滔滔不絕的講話,就等于沒有給對方留任何思考時間;語調變化太多,則會使人顯得不可靠。既然是談話,那就是兩個人的事,只有你在講的同時,對方領悟到腦子里,這話,才算說的有意義!
說話,需要注意節(jié)奏。
答話,更需要注意方法。
總有些人,同樣的話,能說出不同樣的味道。
那是他掌握了節(jié)奏的妙處。
簡簡單單的一句話里,節(jié)奏,有時比內(nèi)容重要。
多年前,曾遇到過一個以“善于說服他人”著稱的前輩,大家盤問他“說服”的技巧,他笑呵呵地說:“也沒什么特別的技巧。只不過我這人性子慢,說話也慢,回答別人問話時總要遲上幾秒鐘。也許大家就是喜歡我這慢性子吧?!?/p>
大家都憤其自私、不肯向晚輩交底。
時隔多年,再憶他的話,忽而懂得了“答話之慢”的妙處。
在向對方提問的時候,你最希望的是什么?
一定,是最希望得到他最真的心里話。
如何判定他接下來說的是不是心里話呢?
事實上,也許并沒有太好的辦法。人最喜歡用的一種辦法是:看他在說這話的時候,有沒有過腦子。
過腦子的過程,思索的過程,時間,是可以證明的。
兩個并不太相熟的人,因彼此的陌生感,無從判斷對方的真心之際,會用更多的旁枝因素去揣度真相。
所以,社交場合下,遇到對方的提問,在回答他們之前,請稍加停頓。
即便你早已對答案了然于心。即便你早已整理好語序和語調。
還是,請慢一點回答對方的提問。
這兩秒鐘的遲緩,會讓對方覺得你是在思考中。
肯思考再作答的人,表明了是對對方的重視。
急性子也要慢修煉。
勝利在望,就看你慢不慢的下來這最后一步!
對人要好,不要太好。
不然不僅朋友交不到,身邊的人也會離你越來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