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高校真相(10)

中國教育病了嗎 作者:張鳴


高校“大躍進”式的擴張,最大的惡果是加速了高校行政化的過程。

原來高校就有行政導向的問題,1952年院系調整,蘇式高等教育體系的推行,高校已經(jīng)成為國家行政事業(yè)單位,行政化不言而喻。但是,改革開放以來,高校體系開始從蘇式的專才培養(yǎng)向國際通行的通才教育轉化,在這個過程中,行政化的趨向大為緩解,教育部資源有限,對高校的控制很弱,高校里的行政化的問題,主要體現(xiàn)為機關干部和教師之間的矛盾,而在多數(shù)高校,機關干部并不占優(yōu)勢,做機關干部的,往往更樂于轉成教師。而且,高校里的行政干部,逐漸被有學歷有職稱的人取代,學校還鼓勵教師雙肩挑,由具有教師崗位的人,出面擔當學校的行政部門負責人。

但是,由于211和985工程的啟動,教育部掌握了數(shù)百億資金的分配權,而且工程本身就要有一系列行政操控措施,使得教育部加強行政控制順理成章。教育部直屬的重點高校,為了爭取部里掌握的資源,競相討好教育部。在這個過程中,教育部對直屬高校的控制力逐漸增強,不僅通過各種名目的評審,將高校牢牢捆在自己的戰(zhàn)車上,而且掌握了高校的部分高級干部的人事權。教育部為了滿足高校負責人的級別欲,借著建設所謂世界一流大學的熱潮,推動部分頂尖高校行政級別升級,將12所大學升為副部級(現(xiàn)在副部級大學據(jù)說已達29所),實際上等于教育部為自己的司局級干部,找了幾十個副部級崗位,這些年來,直接從教育部空降下來的重點大學校長、副校長,越來越多。

在行政化的過程中,評審是最有效的工具和最大的繩索。從剛剛在兩會上炒得很熱的本科評估上人們可以知道,這種來自教育行政部門的評估意味著什么,評估不合格,等于喪失辦學資格,對于一般高校而言,屬于生死存亡的問題,所以,才會有那么大規(guī)模的造假、隆重的接待和群眾運動式的迎接。類似的評審,還有碩士點、博士點、一級學科、重點學科、重點學科研究基地,這些五花八門、外國人不懂、中國人外行也不懂的名堂,都是教育行政部門主導的,通過了,意味學校的檔次上去了,通不過,就意味學校不夠檔次。而且,評上了不能一勞永逸,還需經(jīng)過定期的檢查評比,不合格就拿下,換上別個。

由于部屬頂尖大學的示范效應,更由于各種評審的拉動作用,行政化浪潮很快就席卷了全國所有高校。差的地方院校追求升級,中專升大專,大專升本科,本科則追求上碩士點和博士點,同時,大學開始推行三級架構,即大學下屬學院,學院下屬系,將原來的系合并、或者不合并升為學院,原來的教研室升格為系,所有的人,行政級別不動,但名義上都升了一級。

同時,由于高校“大躍進”中各種名目的資金流向高校,學校和學院兩級實體單位,有了更多可供支配的資金,因此,權力大增,985高校,一個不大的學院,院長手里可以支配的資金能達到上千萬,資金分配基本上由長官說了算,學院里的教師,如果想要分一杯羹,只能討他的好,因此,學院領導對學院教師的支配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跟當年基本上沒有多少資源的系主任,不可同日而語。同樣,學校的校長,連同學校行政部門的負責人,也因此權力而陡然增加,這就是為什么大學教授紛紛爭當處長副處長的原因。

教育部和國務院相應的學術評審機構,則成為各個高校競相爭奪的對象,如果能在國務院學科評議組占個位置,說明這個學?!皩嵙Α焙艽?,在各種評審中,有很大的發(fā)言權。凡是進了這些機構的教授,在各自的學校都當然是級別最高的教授,說話極有分量。

有錢在手的權力,含金量足,威力巨大,雖然學校里的各種“長”,原本都是教授,但是加了“長”的教授,官架子擺起來,一樣嚇人。一個小小的學院,居然開起會來要設主席臺,臺上按照官階大小排座次,第一首長先說,第二首長次說,無論這種是行政性質的、還是學術性質的,在這個意義上,學校已經(jīng)成了衙門。

不僅如此,在整個的官方學術體系中,只認官,不認學,某個學科的評審,上面只找那些在某幾個頂尖高校當院長的人,似乎誰做了院長,誰就是學科的當然帶頭人。這樣一來,學科的評審,就掌握在幾個學官手里,哪個學校想要上什么“點”,評什么獎,評一級學科,重點學科,拿多少課題,都得看這些人的臉色。這些人,自然形成一個聯(lián)盟,相互交換好處,互相推薦自己人拿獎、拿課題,互惠互利,甚至,他們還定期聚會,聯(lián)絡感情,毫無忌諱。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