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到了近代,仍多取材于神話。如京劇的《嫦娥奔月》,取材于羿與嫦娥神話,不過是將羿混作了后羿;川劇的《沉香救母》、京劇的《寶蓮燈》,取材于華岳三娘神話;黃梅戲的《天仙配》,取材于董永和七仙女的神話;各劇種的《天河配》,取材于牛郎織女神話;各劇種的《白蛇傳》,取材于唐宋時代就開始傳說的白蛇神話……這些戲劇都是傳統(tǒng)戲劇,解放后文藝工作者在毛澤東文藝思想指導下,將它們進行了改編,剔除了其中的封建性糟粕,保存了民主性的精華,于是它們淵源于古代神話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就得到了更加充分的發(fā)揚。
從“五四”文學革命開始到現(xiàn)在,神話也影響到現(xiàn)代作家的作品,最顯著的有郭沫若的《女神》和魯迅的《故事新編》。郭沫若《女神》的第一篇是《女神之再生》,取材于女媧補天和共工與顓頊爭帝的神話;第二篇《湘累》,采取娥皇女英的神話傳說;第三篇《鳳凰涅槃》,采取外國和中國古代關于鳳凰的神話傳說,寫出“鳳凰集香木自焚、復從死灰中更生”的壯麗景象。三篇詩劇除第二篇有某些不健康的情調外,余兩篇都表現(xiàn)了作者要求革命的強烈意愿。魯迅《故事新編》中,也有好幾篇取材于神話,如《補天》、《奔月》、《理水》、《鑄劍》等。寫法大都以古喻今,針對當時的丑惡現(xiàn)實,進行抨擊和諷刺。幾篇小說,情節(jié)本身固然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而表現(xiàn)手法卻又是現(xiàn)實主義的,二者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成為一種特殊的藝術風格,其中顯示出作者鮮明的愛憎,使人讀一次便有極其新鮮的感覺和非常深刻的印象。
神話材料的運用,到革命領袖毛澤東同志所寫的詩詞中,就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些詩詞,都是革命的現(xiàn)實主義與革命的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典范,而取材于神話的部分,把革命浪漫主義精神發(fā)揮得更是充足。詩詞中引用的每個神話典故,都不是為了神話本身的瑰麗而引用的,而是為了寄托詩人的革命理想。因而作者運用它們,總是將它們和當前的革命現(xiàn)實聯(lián)系起來,賦予它們革命的新意,從而使古老的神話放射出倍加鮮妍的光彩。具體的例子散見于《毛主席詩詞》中,就不再舉了。
① 見《少室山房筆叢》三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