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瑪央宗的眼淚
嘎瑪?shù)ぴ?/p>
如果你有兩片面包,請你拿一片去換取水仙花。
——穆罕默德
站在過去城堡的門口
雍布拉康。
聶赤贊普神態(tài)安詳,端坐在大殿中央,用藏王時代的眼神打量著世界。這是一個面積不到30平方米的殿堂,懸掛著色彩艷麗的經(jīng)幡,墻上掛滿了唐卡。佛和藏王的塑像排列在靠墻的地方,用稍顯狹窄的空間安放他們,看上去有一些委屈。只有一條甬道用于朝拜和供奉,屋子中央擺放著一張木制短腿方桌,上面堆滿了朝覲者布施的酥油、朵瑪和面值不等的錢幣。想在里間多逗留一會兒有困難,人們排著隊,緊跟在身后。
古老寺廟或城堡里的石頭、雕塑和畫像是有生命的,只是換了一種表達方式。多年前,我就由心敬服藏族工匠藝人的技藝和靈性,他們在比藏傳佛教傳入更早的時期,就掌握了塑造神像的技藝。
我曾經(jīng)在藏東瀾滄江源頭扎曲河河畔,深入走訪過久負盛名的工匠和藝人。他們的祖先從嘎瑪巴希時期,就開始了制作銅像和繪制唐卡,后來隨著尼泊爾匠人的陸續(xù)到來,昌都嘎瑪鄉(xiāng)的銀器加工技藝得到了飛速發(fā)展。我當(dāng)年去的時候,已經(jīng)成為享譽世界的藏藝工匠之鄉(xiāng)。在嘎瑪?shù)铝卸堑淖鞣?,我們喝著濃香的酥油茶,一邊和噶瑪噶赤派唐卡第十代傳人聊著天,一邊觀看藝人們坐在堆滿畫布和顏料的屋子里,借助窗格投射的光亮繪制唐卡。
扎曲河在山谷里緩慢地流淌,草地上的牛羊看上去很悠閑,但一直在埋頭工作。不時有成群的鴿群飛過炊煙淺籠的村莊上空,把視線引向雪山起伏的遠方……
那是一段難忘的旅程,也是我記憶中經(jīng)常醒來的幸福。
藏區(qū)匠人既是藝人,也是精神關(guān)懷下的信徒,在同一個地方,大多代代相傳,并以此為生。他們一生用身體撫摸石頭、泥巴、銅皮或袈裟,一代又一代地坐在澄凈的陽光下,用普通的銅皮、布條、石頭、泥巴、礦石粉,敲打、塑造和描繪著祖先經(jīng)驗和終生信仰,在把物質(zhì)變成精神的過程中,融入了古老傳統(tǒng)的體溫,給造像賦予了生命;這些塑像和唐卡,通過活佛、堪布大師的開光加持,便有了神性的光輝,成為參拜者審度、評價、修持和知覺心性本質(zhì)的精神觀照。
我到過青藏高原無數(shù)的寺廟、經(jīng)堂和佛殿,站在那些造型各異的塑像面前,能讓我安靜下來,似乎能聽到其間由遠及近的均勻呼吸,既有工匠藝人的,也有活佛和堪布、札巴的,塑像所具有的靈性和神性,完全改變了原來物質(zhì)的屬性,既能審度你的行為,也能透視你的靈魂。
眼下,我就站在西藏人類歷史上第一間房子里,拜謁諸佛眾王。釋迦牟尼佛位于藏王殿正中,給人智慧至尊的圓融光輝,仰望著他,我的內(nèi)心有一些慌亂。我每次仰望佛像、菩薩和護法神像,好像被人脫光了外衣站在法庭,等待接受精神審判,難免惶恐。這種慌亂只在內(nèi)心瞬間顯現(xiàn),別人難以從我的表情中覺察。我在長期的世俗活動中,學(xué)會了掩藏和虛飾,很少直面自己的心靈。
憂傷地明白,不管多么恭敬和愿望,佛緣于我總是咫尺天涯。正在腐爛的肉身已無干凈住所,用以容積我對信仰的最后劃地。我無須進行精神冒險,更不需用自己的身體,喂養(yǎng)饑餓的狼或鷹鷲以加持果報,對信仰的等待和敬畏,還沒有苦修者那樣空我,或許,這也是我無緣信仰的鼠目寸光。
大殿內(nèi)的札巴和我差不多年齡,正在為禮佛供奉的信眾誦經(jīng)加持。我將布施投進木箱,希望能像我的同行者一樣得到喇嘛的灌頂開示,通過咒力修持,洗凈我心口意沉積的罪業(yè)。札巴只給我了一個毫無表情的眼神,并沒有把左手放到我的頭頂。喇嘛的身體通常是沒有任何表情的,一個無我的人怎會有情緒呢。
我有一些失望。也許,我必須獨自空洞地走到盡頭,直到某天和但丁交頭接耳。聶赤贊普藏王,讓我的內(nèi)心平靜下來。他在釋迦牟尼佛左側(cè),面容清癯,劍眉高豎,周身充滿冷靜而寒冷的光芒。塑像栩栩如生又神秘莫測,一如他模糊傳奇的一生。松贊干布法王站在佛陀右邊,臉上所有的表情都散發(fā)出咄咄逼人的君王之氣,正是這個統(tǒng)一了衛(wèi)藏的偉大王者,翻開了吐蕃王朝的第一頁。
碉樓式樣的雍布拉康城堡,是西藏先民結(jié)束穴居時代的第一座建筑,建造它的就是第一代藏王聶赤贊普。殿內(nèi)壁畫,詳盡描述了這段傳說中的歷史。
寺廟里的圖像與俗世的視覺語言有所不同,它所呈現(xiàn)的敘事語境,大多是備受珍視的宗教思想,很少代表物質(zhì)和價值。站在精美的壁畫面前,你可以和藝人同步呼吸,耳邊伴有札巴手搖的金剛鈴聲。此時喇嘛們集中在二樓經(jīng)堂工作,唱誦著清亮凈耳的經(jīng)文。壁畫上的環(huán)境描述于我顯得陌生,許多神圣的符號也看不懂,在佛、菩薩、護法神、藏王、喇嘛、信眾共處的大殿里,那些用礦石粉描繪的線條和色彩,逐漸把過去清晰地喚醒。
時間大約已經(jīng)過去了兩千一百多年。我的腳下是光禿禿的山原大地。
堅固而小巧的雍布拉康城堡,在“文革”中遭到了幾近毀滅的損壞,并沒有因為險要的地勢得以保全。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城堡,只是復(fù)制品,當(dāng)然,這并不影響它所具有的神性。
一位藏族阿媽站在西藏第一座煨桑爐前,忙碌地向游人出售松枝和朵瑪。那些用于煨桑祈福的物品,一套只需一元人民幣。我隨手取走一束松枝,放進桑煙扶搖的爐膛,并遞給阿媽一張十元幣。我說,不用找了。雖然語言不通,阿媽應(yīng)該明白了我的意思,但她對我的“慷慨”執(zhí)意不受,非常固執(zhí)地把找零塞進了我手中。
這塊發(fā)源過吐蕃王朝的土地是古老的,依然保持著藏民族古老的傳統(tǒng)。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加之氣候、信仰,乃至人們簡單純凈的生活態(tài)度,使得青藏高原一些地方,至今仍保持著完全獨立的人文生態(tài)。在青藏高原,你可以發(fā)現(xiàn)并相信還有一些東西恒久未變,這個世界,還不像我們正在緊張的那樣功利和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