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伊始,魯迅介紹郁達夫加入左聯(lián),遭到一些青年的反對。原因是過于舊式的才子氣,非革命者也。魯迅覺得舊式的才子氣沒有什么不好,有真性情與現(xiàn)實精神那才是可貴的。魯迅自己,就中過老莊、韓非子的毒,嵇康、阮籍的調(diào)子也含在其間。革命固然有外來思想的侵擾,而土大夫的不羈的憂患意識則生根于讀書人的世界。我們說魯迅也有騷人的慷慨激昂,那也不錯的。
順著那段歷史看下來,總有意外的收獲。我注意到郁達夫的文章,在他大談無產(chǎn)者的文學的時候,不都是俄國式的憂郁不滿,還有明清文人的灑脫。他的小說很好,散文亦佳。這是別人不及的??墒撬呐f體詩,成績更高,古人的積習很深,空靈、凄婉的意境讓人心動。在革命的時代,還藏有舊文人的積習,正是那個時代文化駁雜的一個例證。
郁達夫的舊體詩是自然的,有沉郁儒雅的哀涼在。哀傷有哀傷的韻致,奔放有奔放的激情。有唐詩的清麗,也含明人的聰慧。沒有一點老氣,反顯得極為年輕和清秀。他自己說,現(xiàn)代人應(yīng)寫新詩為主,但舊體詩也不是沒有價值,恐怕一時不會退出歷史舞臺的。這就給傳統(tǒng)的審美留下一條路來。在白話文八股化的時候,也可能補救文壇的單調(diào)吧。
郁達夫說:
至于新詩的將來呢,我以為一定很有希望,但須向粗大的方向走,不要向纖麗的方面鉆才對。亞倫坡的鬼氣陰森的詩律,原是可愛的,但霍脫曼的大道之歌,對于新解放的民族,一定更能給予些鼓勵與刺激……
中國的舊詩,限制雖則繁多,規(guī)律雖則謹嚴,歷史是不會中斷的。過去的成績,就是所謂遺產(chǎn),當然是大家所樂為接受的,可以不必再說;到了將來,只教中國的文字不改變,我想著著洋裝,喝著白蘭地的摩登少年,也必定要哼哼唧唧地唱些五個字或七個字的詩句來消遣,原因是因為音樂的分子,在舊詩里為獨厚。
——《郁達夫詩詞集》325頁,浙江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
按照郁達夫的理解,不管社會如何進化,舊的審美總有一席之地。那是二三十年代,大眾的革命文學還沒有興起。他的判斷,總有些代表性。郭沫若、茅盾、鄭振鐸、阿英后來都保留了舊文人的雅興,只是那時候他們的話語在激進的世界流淌,舊文人的積習變?yōu)樾〉溃觳槐皇廊岁P(guān)注了。
這是個有趣的現(xiàn)象。我們查看現(xiàn)代史,這樣的一新一舊的文人和作家很多。馮沅君的小說在“五四”后頗受歡迎,可是她最引人的作品是《中國詩史》,那是世人公認的。在馮沅君那里,新文學的激情和舊式學問的關(guān)系如何,是個可琢磨的話題。這里的轉(zhuǎn)換、內(nèi)在的機制如何真的有趣。像廢名那樣的人,一面研究寫白話小說,一面大談六朝文學,并從六朝文學中找自己的話題,的確是有趣的。沒有舊式文學的參照,新文學也建立不起來,這是一個不刊之論。至于周作人、俞平伯、廢名等人與舊學的關(guān)系,那就更不用說了。
多年來我一直注意一位早逝的老人顧隨。他的白話小說是有特點的,對藝術(shù)的理解也有天分??墒呛髞碇谎芯颗f詩詞,寫作呢,也是漸漸與白話文沒有關(guān)系了。我讀他的舊體詩,很有意思,有唐人之風,詩句蒼涼者為多,比許多文人的弄爛古文是好的。他的解析古詩詞的文章,才華橫溢,鑒賞水準不在王國維之下,有的甚至高于前者。我想,他的不凡,大概也是借鑒了古人的智慧,又參之西洋的學術(shù)。不是站在古人的角度去寫古人,而是站在今人的立場使用古文,那就與晚清的文學不同了。
其實,按照李陀的理解,新文學作家中是有一批老白話作品的。這是從鴛鴦蝴蝶派作品發(fā)展而來的群落。周作人、廢名那些人繼承了一點余緒,到了張愛玲那里,發(fā)展得有些豐厚,帶有暮色里的凝重了。在這些作家作品里,有舊時才子的腔調(diào),古詩文的聲音流轉(zhuǎn),學來了唐宋人的步履,又加之洋人的外表,遂衣帶飄灑,有脫俗之氣。問題是有時過于隱曲、古奧,便不被理解,很少進入文學史的話題里的。
“五四”后的學者的文字處于新舊之間,這些人的論文與隨筆,最好地表現(xiàn)了舊學與新學之關(guān)系。梁啟超、陳寅恪、馮友蘭,就是這樣的文體。他們的意識是新的,但作文的辦法卻是辛亥革命前后的文人體,把士大夫的趣味也含在其間。典型的是周作人,喜歡以明人的筆法為文,章法上也有他所譯的希臘與日本文章的邏輯性,以主情緣志為主,東方的感覺和性靈都有,是別開新路的。
像魯迅這樣的人,在新文化的大本營里講的是《中國小說史略》,講義用文言。談對小說的感覺都是《文心雕龍》的傳統(tǒng),沒有勃蘭兌斯的筆法,連他欣賞的廚川白村的理論方式也沒有,真的是士大夫的語態(tài)。他對《紅樓夢》的看法,就很帶詩話的意韻,連審美的態(tài)度都是東方的,絕不是洋人的樣子。我覺得這個手段,是舊習氣的延續(xù),他似乎覺得,不這樣表達是有問題的。后來在廈門大學講課,寫下的《漢文學史綱要》,也是沿襲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