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烽火天求太平

向善的孟子 作者:傅佩榮


在司馬遷的《史記》里,對孟子的敘述只用了兩百多字。這樣一位偉大的哲學家,兩百多字就打發(fā)了,司馬遷怎么想的呢?司馬遷也許會說,我是歷史學家,不是哲學家。他不太在乎這些哲學家有什么思想,只關注發(fā)生了什么事情。

但是司馬遷畢竟是偉大的歷史學家,下筆的時候有輕重。他說,孟子名軻,鄒國人,老師是子思的學生。孟子的輩分很明白了,他是子思的學生的學生,而子思是孔子的孫子,這樣算來,從孔子這儒家第一代算起,到孟子是第五代。

其實孟子在輩分上有點吃虧,當時社會上的發(fā)達人士,有些是孔子學生的學生,是孔子以下第三代。不過有些人并不能算孔子真正的學生,因為孔子教了許多學生,這些學生再往下傳,就有很多走板的。比如,戰(zhàn)國時一位了不起的軍事家叫吳起,就是子夏的學生。子夏是有名的老師,教過很多帝王將相,但是他教得不太正統(tǒng),學生里有變成軍事家的,有變成縱橫家的,什么人才都有,就是沒有儒家的人才。

當時是戰(zhàn)國中期,各國爭雄,強國里有秦國和楚國,孟子曾在另一個強國齊國做過國家顧問。他也到過附近的國家,比如魯國,但國力較弱,而孟子的祖國鄒國更弱。隨著戰(zhàn)國七雄崛起,強國逐漸把弱國兼并了。

秦國任用商鞅變法,富國強兵。楚國和魏國先后任用吳起,戰(zhàn)勝了很多國家。齊國的齊威王和齊宣王用誰呢?用孫臏、田忌這些將軍,于是“諸侯東面朝齊”。這是司馬遷的記述,可見當時齊國確實很強盛。

大國紛紛擴張領土,諸侯爭當霸主。這時候孟子帶著學生,到處跟這些國君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還講到孔子,希望他們推行仁政。這讓人一聽覺得慢了半拍,因為各國都努力富國強兵,爭取戰(zhàn)爭勝利,可以想到,論政效果不會理想。

不過國君們覺得孟子講得也不錯,他描畫的仁政境界太好了,比如國君與老百姓相處得很好,去任何地方都有萬民擁戴。其實當時國君去哪兒都需要重重護衛(wèi),老百姓隨時可能起來造反。但欣賞歸欣賞,誰都不愿意做。因為他們覺得第一點就做不到,不能作威作福;還要學大禹,在外治水八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累得小腿沒毛大腿沒肉,那誰還要做國君呢?

孟子以這樣的理想周游列國,總是行不通。從來沒有得到真正執(zhí)政的機會。五十四歲時到了齊國,齊宣王請他擔任客卿,地位很高,卻沒有施政權力,建議也不被落實,這樣一直到將近六十歲。

孟子的政治理想不能實現(xiàn),他想不如歸去,回到魯國,想好好把著作留下來,將來藏諸名山、傳諸其人。很多學者都是如此,思想在當時行不通,就希望留給后代,希望將來有人推廣發(fā)揚。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