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節(jié):第1章 1分鐘溝通——提高父母與寶寶的心靈契合度(2)

一分鐘教育 作者:李軼君


“這孩子真不聽話,再畫讓公安局來抓你!”

“你還畫,我去找大夫來給你打針,不聽話的孩子都得挨扎針!”

“不許再畫了,再畫給你關(guān)到小黑屋!”

奶奶一連串的恐嚇終于起效果了——奇奇馬上扔掉了手中的畫筆,驚恐地大聲喊著:“我不要進(jìn)小黑屋!”

專家解析:

大約是“狼來了”的故事廣為人知的緣故吧,有些父母至今還拿“狼”這張王牌來恐嚇孩子。諸如此類的話還有“再不聽話,把你送給要飯的”、“讓公安局來抓你”、“讓大夫來給你打針”等等。如此去恐嚇孩子,會給他的身心健康帶來許多不良影響。

嬰幼兒正處在身體機(jī)能迅速發(fā)展的時期,恐嚇會給孩子精神帶來壓力,加劇孩子的內(nèi)心沖突,使其興奮和抑制失去平衡。長此以往,孩子大腦皮層的中樞神經(jīng)的調(diào)節(jié)能力會降低,植物性神經(jīng)和內(nèi)分泌失調(diào),內(nèi)臟功能紊亂,容易誘發(fā)消化系統(tǒng)的疾病。

恐嚇還不利于兒童塑造良好的個人品質(zhì)。父母若常用鬼、神、狼等恐嚇孩子,可能會使他建立一種條件反射,對同類事物產(chǎn)生懼怕感,造成膽小、怯懦、軟弱的個性品質(zhì)。有的寶寶常常夜里哭鬧,也與此有關(guān)。

其實,調(diào)皮搗蛋的孩子一般都很有主見,他們的自我意識和對事情的分析認(rèn)識能力都很強(qiáng),如果大人對這種淘氣的孩子只是一味地進(jìn)行管教,只會引起他們的逆反心理,結(jié)果就可想而知了。

如果父母能運用含蓄、間接的方式對孩子的心理和行為施加教育影響,不僅符合孩子要求自尊、獨立的心理特點,還不易使孩子與父母對立起來,尤其在公開場合,它比直接教育的效果更好。要讓孩子聽話并不難,有些方法比恐嚇管用得多,還能起到積極作用。只要大人放棄傳統(tǒng)的說教,在教育孩子時講究一點兒暗示的藝術(shù),并以心平氣和的狀態(tài)好好地與他們玩玩“心理游戲”,就可使良藥、忠言不苦口、不逆耳,還能使淘氣孩子乖乖地聽教聽話。

應(yīng)對策略:

1.一定杜絕下面這樣的話出口:“滾吧,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吧,媽媽不要你了!”“再哭,讓狼把你叼走”“看我不打死你”“再不聽話,把你送給要飯的”、“讓公安局來抓你”、“讓大夫來給你打針”。

2.好勝是孩子的天性,在競賽中得到勝利喜悅的體驗,對于小孩子而言非常重要。大人可以利用這一點讓孩子自覺做出正確的行為。比如針對案例中的奇奇,奶奶可以說:“奇奇,咱倆比賽畫畫,看誰畫得多!不過畫在墻上、地板上的都不能算,只有畫在紙上的才能參加比賽哦!”這樣,奇奇就會在紙上畫畫。然后,奶奶可以讓讓奇奇獲勝,并獎勵奇奇更多的紙用來畫畫。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