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別時安德烈擁抱了我。他說,盡管我是英國人,但他仍然喜歡我。他略帶歉意地說,絕大部分英國人他都不喜歡,原因既包括他們過去在印度的所作所為,也因為他們總喜歡顯得與眾不同,比如靠左行駛和拒絕加入歐洲貨幣聯(lián)盟,還因為他們的優(yōu)越感。他說:“印度將引領世界進入一個更高的境界,每個人都應該明白這點,即便英國人也不例外。”
最近10年來,印度在世人面前樹立了全新的形象。這主要得益于信息技術領域和離岸呼叫中心的成功,寶萊塢在海外廣受歡迎,無論在美國、英國和其他國家,印度社團正變得更加富有和顯赫。這還得益于1998年公之于世的深思熟慮的核武器計劃。單純從宗教的角度去觀察印度會扭曲我們對這個國家的理解,進而使我們從根本上誤讀這個國家正在發(fā)生的事件。同樣,單純從這些新形象來理解印度也會產(chǎn)生誤讀。按照以前的標準,印度的經(jīng)濟的確變化巨大,但這種變化的性質和規(guī)模往往被過分夸大了。印度人也養(yǎng)成了過于樂觀的心態(tài)。例如近年來印度人就普遍認為,他們的國家即將成為超級大國。
也許從另一個角度看印度會更有代表性,也更具啟發(fā)性,那就是印度根深蒂固但又變動不斷的政治文化。20世紀90年代末,魯伯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訪問了印度,他此行的目的是考察印度日益增長的英語市場,探討在印度開辦衛(wèi)星和有線電視合資企業(yè)的可行性。在新德里會見了所有的政府部長后,他飛往印度的商業(yè)中心孟買,與印度最大的民營企業(yè)信誠工業(yè)集團(Reliance Industries)的總裁迪魯巴伊·阿巴尼(Dhirubhai Ambani)會面。阿巴尼被譽為是他那一代印度人中最精明的商人,他問默多克在新德里見到了哪些人,默多克說他曾與總理、財政部長和其他官員見面?!班?,你見到了所有該見的人,”阿巴尼說,“但是你想在印度發(fā)展,就必須見所有不該見的人。”
阿巴尼說的實際上是那些腐敗的政客(或許還包括一些和他們合伙的政府官員)。在印度,品行不佳的人往往會從政,而正直善良的人在政界成功的可能似乎更為渺茫。在1992年美國總統(tǒng)大選時,比爾·克林頓曾提醒自己,“關鍵是經(jīng)濟,傻瓜”。而在印度,在更多的情況下,“關鍵是政治,傻瓜”。如果不能正確地理解印度無所不包的政治文化以及政府的作用,你就不可能透徹地領會印度的經(jīng)濟和宗教特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