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武”與“俠”完全是兩回事,可是我們現(xiàn)在受武俠片的影響,都以為飛檐走壁,可以打很長很長時間的才叫武俠,天長日久人們都覺得俠客都得會武功。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qū),所以我要糾正這一點,“俠”跟“武”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俠”不一定有“武”,“俠”可以離開“武”,“武”也可以離開“俠”。
1. “俠”不一定有“武”
單講這個“俠”是什么呢?從司馬遷等人的敘述中把它整理出來,用今天的話簡單概括,“俠”就是犧牲自我,救助他人的一種情懷或行為。在心里邊有犧牲自我,救助他人的想法,是“俠”的精神;做出了犧牲自我、救助他人的事情,是“俠”的行為。
犧牲不一定非要死,很多東西都可以犧牲,可以犧牲錢財,可以犧牲時間,犧牲的也可以是精力、健康,直到生命。
現(xiàn)在是金錢社會,誰愿意輕易把自己的錢拿出來?但是,今年我們看到千千萬萬的人把自己的錢拿出來去救助需要救助的人。
有時候,大家也想,我們社會上有腐敗風(fēng)氣,懷疑錢是不是真的能夠到達災(zāi)民手里,但是,大家最后不去想這個問題了,管它能不能到,反正我要捐這個錢。捐這些錢的人,難道都讀過《人權(quán)宣言》,都讀過莎士比亞,都讀過西方偉大哲學(xué)家的論著?不是,是因為我們遵循了祖祖輩輩傳下來的“要行好事做好人”的道理。
我們北大的一位掃地工人,他一個月只掙六百塊錢。六百塊錢在北京是很難生活的,將就生存??梢哉f,在他的生活中沒有一塊錢是富余的,但是,他捐了一百塊錢。我認(rèn)為,他捐的這一百塊錢勝過我捐的一萬塊。因為他捐了這一百塊錢影響到了他的生活,這對于他來說是實實在在的犧牲,所以我說他就具有“俠義”精神。
你犧牲的可以是錢財,也可以是時間。對于我們當(dāng)學(xué)者、當(dāng)老師的人來說,什么最寶貴?時間。我確實是耽誤不起時間的,但是,如果我覺得這個事情很需要,或者是寫一篇文章充實版面,或者某某學(xué)生、某某人有一件事,只有我才能解決,那么我愿意拿出我的時間來,哪怕我只是陪對方聊點閑話。
比如,每天我都能收到全國各地的讀者給我的信,這些信回復(fù)起來也是很費時間的,我可能會選擇性的回復(fù),或者是擱置一段時間再回復(fù)。但是,有時候,我看到一個信封皺皺巴巴,信紙也很粗糙,一看就是從某偏遠(yuǎn)山區(qū)寫來的信,我就會馬上回信。對我來說可能只是三言兩語,但對于他可能很重要,可能是一份心靈安慰。在這種情況下,我愿意付出我的時間。
我生活在知識分子中間,我知道知識分子最吝嗇的就是時間,如果你愿意犧牲你的時間,這也是一種“俠義”精神。
對有些人來說,比生命更重要的是名譽,有的俠客不但生命,連名譽都犧牲掉了。比如,我們的一些地下工作者,打入敵人陣營之后,因為某件事情犧牲了,可是在他犧牲之后,他仍然不能被評為革命烈士,因為如果評為革命烈士,就暴露了我們的機密,他明明犧牲了,還要算壞人,這樣的人最了不起了,他連名譽都犧牲了。
這樣的事例是有很多的,但是大多數(shù)我們不知道。舉一個我們大家都熟知的楊子榮的例子。
我們都知道,楊子榮是《林海雪原》和《智取威虎山》的主人公,但是,不知道大家知道不?楊子榮不是他的本名,他是到了革命軍隊之后,才叫楊子榮的。他為了剿匪,打進敵人內(nèi)部,每天扮演土匪,結(jié)果不小心被他一個山東老鄉(xiāng)發(fā)現(xiàn)了,時間匆忙,又不能解釋告訴老鄉(xiāng)自己是解放軍。結(jié)果他那個老鄉(xiāng)就認(rèn)為他是土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