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與馬連良
“憐君身似江南燕,又逐秋風望北飛?!?/p>
我的父親(章伯鈞)愛看戲。父輩似乎都愛看戲。在這個愛好上,分辨不出國民黨官員、共產黨干部和民主人士政治身份的差異來。難怪從前的藝人地位雖低下,但心理上卻是自傲的:“甭管哪朝哪代,你們都得聽戲?!?/p>
事實還真如此。羅瑞卿當學生時,為瞧一出梅老板(蘭芳)的戲,大冬天把鋪蓋都賣了。1949年后,當了公安部長的他,還把這故事親口告訴了梅蘭芳。梅先生感動得直說:“以后我請您,我請您?!?/p>
1956年,禁戲內部演出。其間,由小翠花演一出蹺功戲,劇目名稱忘記了。父親和我臨開演前十分鐘進的劇場,竟發(fā)現已座無虛席。跟在后面的人是賀龍。他一拳打在父親后背上,父親轉身拍著他的肩膀,說:“你也來了?!?/p>
“我當然要來?!?/p>
父親說:“好像沒有座位了?!?/p>
賀龍望了望前面幾排就座的人,笑著說:“他媽的!所有的部長都來了,比國務院開會還積極!”
二人相視,哈哈大笑。
這年年底,四川的川劇團在中南海懷仁堂演出《譚記兒》,臺下的四川籍首長一邊看戲,一邊說笑。態(tài)度隨意,評頭品足,語言放肆,一點“首長”的樣子也沒有,大家又回到了草民時代。
1957年春,安徽的廬劇、泗州戲進京演出。父親、張治中、李克農三個安徽人,不但相約去看家鄉(xiāng)戲,還把劇團的人輪流請到家里吃茶點。
婉轉之曲調伴以優(yōu)美文辭,精雕細刻的身段配以多愁善感之表情。一個唱腔,千回百轉;一件蟒袍,鑲金繡銀——當其以繁華聲色呈現于舞臺,那些有文化、有身份的人,亦日愈陶醉其間。不管你由朝而野,還是由野而朝,自身的生活經歷和社會認識必然對劇中的人情世態(tài)、悲歡離合,感到十分投合。民族民間生成性質的中國戲曲在得到平民百姓喜愛的同時,也得到文人、士大夫的青睞。特別是對于像父親等一批已身居榮耀的人來說,觀看再現真實世相與生活瑣細的戲曲,是心理上一種必要的替換,是精神上的安慰,是情感上的溫暖回憶。
說起父親與藝人的交往,均在1949年以后。他較早結識的藝人是梅蘭芳,而與父母關系比較密切的藝人,要數參加了中國民主同盟的馬連良和參加了中國農工民主黨的李萬春。
最早關于馬連良的故事,我是從表舅那里聽來的。表舅一生喜好兩件事。一是烹調,且手藝高超。他是“民革”(即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成員。民革負責人王昆侖在家里請客,常請他去掌勺。后來,表舅成了歷史反革命分子,被踢出民革中央,所有食客竟沒替他說一句話。母親為此憤憤不平,抱怨道:“與其給他們炒菜,還不如給我們做飯呢!”表舅的第二個喜好是聽戲,主要是聽京戲。什么梅尚程荀,什么南麒北馬,沒有不知道的。他非但說戲,還能講戲外趣聞。而這,正是我最愛聽的。表舅告訴我,馬連良是在1951年由周恩來派人至香港接回大陸的。同時回來的還有張君秋。
我問:“他愿意回來嗎?”
“愿意?!?/p>
“為什么?”
表舅說:“那彈丸之地,有幾個喜歡聽京戲?馬連良唱到后來一場戲還要賠上幾十塊,這使得他有些灰心。一不上座了,再大的角兒也待不下去。馬連良又是有名的孝子,年近九旬的老母還在北京。雖說他每月必到銀行給母親匯款,但總不如堂前行孝。”
“憐君身似江南燕,又逐秋風望北飛?!瘪R連良夫婦回到了北京。離開香港之前,曾找一個星相家算命卜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