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藍翎的是非恩怨
在李希凡興衰毀譽參半的故事后面,還掩映著另一個,當(dāng)初令其一舉成名的文章的聯(lián)合作者——藍翎的起起落落。只不過,二人的境遇似乎總有些“此起彼伏”的對照的意思。而從一開始就埋下的分歧的伏筆,最終讓兩個年輕時的密友到了老年勢如冰炭,筆墨開戰(zhàn),直至其中一人撒手人間。而他們?nèi)松膶α?,也不只是個人性格的差異,更籠罩著那個特殊年代特殊的勢利和無常。
因為交戰(zhàn)雙方中的一方,藍翎先生已經(jīng)在今年年初去世,所以關(guān)于李、藍二人的官司,我們只能得到一面之詞,在他們之間判定是非是魯莽而不可能的,但是,從李的角度,我們就可以感受到那個年月、那個無所不在的所謂意識形態(tài),對人的扭曲。
李說,藍找他碴,一個是要跟他爭當(dāng)初那篇改變他們命運的文章的“發(fā)明權(quán)”,一個是把自己被劃為右派的事情歸咎于李希凡的落井下石。而這些根本就是無稽之談,是嫉妒,是長期的心理不平衡——這“嫉妒”、“心理不平衡”是怎么郁積起來的呢?
按李的說法:當(dāng)初聯(lián)合署名文章而來的名利,分配上確實有偏向——藍翎的風(fēng)頭始終沒有李希凡那么健,拋頭露面的事,李總比藍多。但原因不在李“搶”,而在于藍的上不了臺面——按照當(dāng)年的組織路線,藍是有問題的,藍曾經(jīng)在國民黨的軍隊當(dāng)過兵,其家庭也有過“不清白”的復(fù)雜歷史。
而且,藍又一直“寫些偏激雜文,批評官僚主義”。這讓大家為難,對他情緒復(fù)雜,一方面顧及“主席的意思”,另一方面,又操心他不識時務(wù)。直至一篇《面對著血跡的沉思》惹惱北京市的官員。隨后不久,1957年,藍翎被劃為右派;而就在這時,李希凡入黨,開始了持續(xù)很長時間的文藝戰(zhàn)線紅人的風(fēng)光。
再往后的“文革”,同在《人民日報》文藝部的二人亦各有派別對彼此各有保留,直至粉碎“四人幫”,藍翎的勢頭漸漸蓋過李希凡,尤其是1986年后,李調(diào)離,藍翎后來任文藝部主任;但接下來沒幾年,藍翎又不再主持工作;而李希凡則因為成功地勸阻了藝術(shù)研究院“上街”而得到上頭的好評……
在李、藍是非中,很微妙的,就是二人對自己和對方在不同時間上政治立場“左”或“右”的辨析。1957年反右,藍翎因“右”受貶并遷怒在他看來“因‘左’而保全”的李希凡;后來藍翎平反,藍翎諷刺李希凡到處稱自己是“漏網(wǎng)的右派”,而李希凡又說,“藍翎對他的‘左’,卻從未見與拔刀相向的情勢”;再后來,90年代藍翎反省當(dāng)年批判呂熒事件,稱李希凡是“假右”,而自己是“假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