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皖河散記(選五)(2)

21世紀中國最佳散文2000-2011 作者:耿立


麥黃風

麥子在四月的皖河兩岸,是最為金黃明麗的植物了。這種莊稼使南方的土地和糧食變得異常的生動和豐富多彩。直到現(xiàn)在我還非常奇怪,以稻米為主食的皖河兩岸,在稻子黃熟的時候,鄉(xiāng)親們對一陣緊似一陣,將稻穗染黃的風兒熟視無睹,偏偏看見散亂在地上并不多見的麥子成熟,叫那刮來的風作“麥黃風”呢?這里,麥子作為南方獨特的,點綴莊稼和生活的東西蔓延著生長在山坡地,表明了鄉(xiāng)親們一種什么樣的成熟的期待?

說也奇怪,在麥子成熟的季節(jié),真的就有那么一陣風刮過來。那風被太陽鍍上了一層古銅色,夾雜著皖河水的一絲清涼的氣息。株株麥穗整整齊齊地伸展在天空下,如一把把麥帚,(不像稻子成熟時稻穗低垂)將天空打掃得異常的蔚藍和明亮。在皖河邊隱約可見的丘陵上,一塊麥田就像一塊金黃的烙餅,蒸騰著一種讓人流涎的味道。鄉(xiāng)親們割完麥子,立即就將麥子在太陽下一粒粒碾下?lián)P凈,然后送進磨坊磨成白花花的面粉,用來做粑和扯成掛面,偶爾在吃膩了米飯的間隙,調(diào)節(jié)調(diào)節(jié)口味。

磨坊和掛面坊就是皖河岸邊最富有激情和意味的風景了。鄉(xiāng)親們大籮小籮地將麥子曬干送進磨坊。磨坊里的磨子一律都是石頭做的,很圓、很大。大多時是要兩人才能推動它,還要有一個人將麥子一捧一捧地漏進磨眼里。或者就用牛拉磨,牛的眼睛上蒙了塊黑布,人在一旁呵斥著,牛就圍著磨子一遍又一遍的轉(zhuǎn)圈兒。面粉磨成后,鄉(xiāng)親們很快又將它送進掛面坊里。皖河邊的掛面坊有多少?我已記不清楚了。但有一點我的印象殊深,那就是一到麥黃季節(jié),所有的掛面坊里都忙得熱火朝天。扯面的師傅在晴天麗日里將那扯面的架子端到外面。架子照例是木頭做的兩根柱子,中間幾根杠子上鉆了一排排的小孔,白色的、細線般的面條被兩根竹棍拉扯得很長。緊繃繃的,遠遠望著,像是曬著一匹白老布,或像戰(zhàn)爭年代戰(zhàn)地醫(yī)院洗曬著的繃帶——這是那時電影上常出現(xiàn)的場面。當然,在鄉(xiāng)親們的眼里,掛面就是掛面,是用來招待客人的。皖河兩岸,招待尊貴客人的最高禮遇,就是“掛面雞蛋”——這與鄉(xiāng)親們喜歡叫“麥黃風”似乎并無內(nèi)在的關(guān)聯(lián)。

“掛面”在皖河邊不叫“面條”。更不像在北方,還有“大寬、二寬、粗的、細的”之分。這里招待客人的程序是:先端上一碗掛面煮雞蛋,然后“正餐”還用米飯。大魚大肉的,還有酒。“掛面”含有一種祝福長壽、長久的意思。由于這個,扯掛面的師傅在這里就特別受人尊重,有點“技”高望重的意思。我有一個姨婆家、還有一位鄰居都是扯掛面的,我看他們扯掛面很有講究:面粉先用水發(fā)酵,水要恰到好處,發(fā)酵后師傅用手翻著、揉著,揉得滿頭大汗,汗珠子甚而就掉進面里。但鄉(xiāng)親們并不介意,說“不干不凈,吃了沒病”。說來奇怪,面粉在師傅手里,細軟如線,堅韌如針,就那么揉、捶、打、拉、扯幾下子,就如一根根絲線了。師傅們將那“線”兒款款擺弄出來,曬在太陽里,同時還晾曬著一份得意和自豪。

我家由于有了上述那層關(guān)系,麥子熟的時候,想吃掛面就非常的方便,用錢買或者用麥子換都行。要是人家做新屋,那屋正上梁的時候,鄉(xiāng)親們都會蒸上一點米粑,稱上幾斤掛面,然后搭塊紅布送過去。

后來,出現(xiàn)了一種專門磨粉制面的機子。在皖河兩岸,要是那機子晝夜不停地響著,磨出白花花的面粉,一定是刮麥黃風的季節(jié)。

溫暖的花朵

在皖河那紛繁的花朵中,棉花是一種最富于人情的花朵了。仿佛是某種神示,它總是趕在冬天到來之前盛開。那時候當然是皖河的秋天了。一泓秋水淺淺地流淌,如一攤白銀瀉在雪白的沙灘里,天地一片澄澈。站在皖河的中央四下張望,大片大片白得像雪的棉花遠遠地開放在皖河兩岸。一不小心,你就會當做是誰放牧的一群白羊。更遠的,似乎就是一朵朵飄蕩的白云,逗得皖河刷刷地豎起了傾聽的耳朵。棉花的白云,以它獨特的姿態(tài)繞過了所有的諦聽,在陽光下淋漓地抒情。

棉花似乎是皖河為寒流而準備的禮物。女人們穿著薄薄的秋衫,胳膊挽著竹籃,幾乎不約而同地就走進了棉花的田里,她們小心翼翼而又大把大把地摘著棉花,夏天火烤火烤的陽光被如水的秋陽沖淡,但那炙熱的光芒并沒有遠去,它們都躲避在棉花堅硬的殼里。女人們穿梭在棉花叢里,四周攢動的立即全是一張張棉花似的笑臉,不知不覺地,她們渾身也感到一些溫暖。冬天就要到來,孩子們正等著御寒的棉襖,家里床上蓋舊了的被子需要翻新,而一些老奶奶們呢?額頭上深深的紋溝已讓棉花擦盡,缺牙掉腮的笑得合不攏嘴。她們焦急地期待著,要將棉花捻成一綻厚厚的線棰,然后在寒冷而漫長的夜晚,搖著古老的紡線車,將那棉棰紡成一根根棉線。紡線是她們最為拿手的活計了。用這棉線,她們差不多就可以織成背帶,紡成圍巾等各種小玩意兒,然后留給自己的子孫。在活蹦亂跳的孩子們身上,老人看到他們穿著自己織成的小草、小花什么的。孩子胸前編織的“老虎頭”在燦爛地微笑。

“彈花匠”因而成為皖河一種古老和最受歡迎的職業(yè)。鄉(xiāng)親們將棉花一朵朵摘回來,剝掉那褐色的殼,將棉花揉混在一起,在秋陽里曬干,然后就會邀請他們到家里,好魚好肉、好煙好酒地招待幾番。彈花匠喝得醉醺醺的,將彈弓調(diào)好,站在面前巨大的雪山上,放肆而歡快地用木棒調(diào)撥著?!班浴I鏘”,“嘣——鏘鏘”。皖河秋天里的棉花散發(fā)出了一種金屬的氣息,兩岸的彈花聲彈奏起一種奇妙的音樂。使皖河變得閑適、優(yōu)雅。河水因此也激動得不停地歌唱著愛情和勞動。爾后又歸于一種平靜。彈花匠將那彈好的棉絮弄得熨熨帖帖,如一方碩大的豆腐。高興的時候,彈花匠還會細心地在網(wǎng)住棉絮的時候,用紅線頭織成“?!薄ⅰ跋病焙汀靶禄榭鞓贰钡淖謽印菢拥谋蛔?,一般都是主人為待嫁的姑娘,或者為待娶的新娘而準備的。

新娘子在洞房花燭夜里,暖暖地捂蓋著一床綿軟闊大的棉被,除獨享著一個男人的體香,同時能清晰地嗅到的就是棉花與陽光混合的氣息了。這種人生中最奇妙的氣息,攪得她們躺在溫柔鄉(xiāng)里,幸福地陶醉和快樂著。過不了幾天,她就會毫不害羞地將這床棉絮拿到陽光下翻曬——通常這哪里是曬被子,簡直就是晾曬著一種幸福和富有。

從棉花的播種到成長,以及制作成棉被、棉襖出來的時間短促。但對于其中的每一件活計,鄉(xiāng)親們都做得非常精心和認真。棉花是最不容易凋謝的一種花了,但它在生長、制作過程中,鄉(xiāng)親們領略到的幸福、愉快和輕松,卻是皖河所有莊稼活所無法比擬的。不像種稻子和麥子,“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痹诿藁ǔ墒斓募竟?jié),一朵朵白云繞山間。皖河到處飛揚著悠揚的歌聲和歡快的笑聲……當然,皖河人民并沒有因此而放棄栽插水稻和麥子。相反,他們不像完全以棉花為生的棉畈區(qū)那樣,將所有的土地都種上棉花。像僅僅只是為了欣賞一下自己種的花朵,他們種的棉花最多只管家里床上蓋的和身上穿的就夠了。棉花大都習慣生長在山地上,而皖河流域大多是水田,土地并不富裕。鄉(xiāng)親們覺得,這就是上蒼的一種安排。上帝給他們的分工就是種稻,沒必要白白浪費大片大片肥沃的水田種棉花。

什么地長什么莊稼,他們認為這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

皖河兩岸除了大片大片的白棉花,在秋水茫茫的季節(jié),還有白色的芭茅花和狗尾巴草在風中搖曳,它們一般都凋落在冬天——只有棉花既干凈又利索地在秋天里成熟和結(jié)束。冬天真正來臨之際,寒風吹徹了皖河每一處村落,那時棉花便穿在他們的身上,溫暖在他們的身心了。

誰都清楚,鄉(xiāng)親們感念棉花——是因為真正的白花,雪花就快要降臨到皖河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