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生幾度秋涼(5)

21世紀中國最佳散文2000-2011 作者:耿立


說到這里,我想起老將軍去世后報紙上刊載的一篇文字。字數(shù)不多,照錄如下:

一個秋天的午后,張學良來到上帝面前報到。上帝見他眉頭緊鎖著,一改平日常見的開朗笑容,便問:“怎么回事?”他說:“我和趙四是同命鳥,比目魚。本想跟她一塊走,你偏偏扣住我不放;也罷,那就再活上幾年,好抽空兒回東北那疙瘩會會老少爺們兒,可你又猴急猴急地忙著把我招呼來??偸恰匙悠ü伞獌蓴Q著’。”一席話逗得上帝噗哧笑了,說:“你還不知足啊?得到的夠多了:愛情、功業(yè)、壽命,要啥有啥,稱得上‘英雄兒女各千秋’??!”“可是,”張學良大聲吼叫起來,“我一輩子缺乏自由!”

很形象,又很概括。確確實實,愛情、功業(yè)、壽命集中他一個人身上,中外古今無人堪資媲美。當然,就失去自由這一終生憾恨來說,也是少有其匹的。這使人想起那個古老的故事《光榮的荊棘路》:一個叫做布魯?shù)碌墨C人,獲得了無上的榮譽與尊嚴,可是,卻長時期遭遇難堪的厄運與生命的危險。張學良一生的際遇,正是這個域外故事的中國版。

一般講,傳世、不朽要借助掀天事業(yè)或者道德、文章,即所謂立功、立德、立言??蓮垖W良靠什么呢?后兩方面,談不到;而前者,他的政治生命很短,36歲就中止了,之后足足沉寂了65年。沉埋于歲月塵沙之中,完全被世人遺忘,當是情理中事??墒牵瑢嶋H情況恰恰相反。不獨海峽兩岸,包括世界范圍內(nèi),張學良都是一個極具傳奇色彩和人格魅力,有著無限的可言說性的當紅角色。

《徐霞客游記》中有一段記述華山的文字:“未入關(guān),百里外即見太華屹出云表;及入關(guān),反為岡隴所蔽?!庇行┤宋锞褪沁@樣,需要在足夠遠的距離、相當長的時段里去考究,方能窺其堂奧。張學良恐怕就屬于這類典型。至于這種超越價值判斷與意識形態(tài)的奇特現(xiàn)象是怎么形成的,簡單幾句話很難說清楚。

幾十年來,人們都擔心他會過早地摧折。劇烈的顛折,精神的磨難,壓抑的環(huán)境,都像致命的強酸日夜蝕損著他的心靈,摧殘著他的健康??墒牵麉s奇跡般地活了101歲,成了一部名副其實的、可圈可點的世紀大典。壽命長,閱歷就豐富,在一個多世紀的生命歷程中,他既有鮮花著錦、烈火烹油的崢嶸歲月,也苦捱過長達兩萬日夜的囹圄生涯,在神州大陸和孤島臺灣,光是囚禁地就換了十五六處。他雖然未曾把牢底坐穿,卻目送了許許多多政治人物走進墳墓,就中也包括那個囚禁他的獨裁者及其兩代兒孫。

當然,對于政治人物來說,長壽并非都是幸事,套用一句習慣語:它既是一種機緣,也是嚴峻的挑戰(zhàn)。歷史上,許多人都沒能過好這一關(guān)。八百多年前,白居易就寫過這樣的詩句:“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zhèn)螐驼l知?”早年的汪精衛(wèi),頭上也曾罩過“革命志士”的光環(huán),如果他在刺殺攝政王載灃時,僥幸而死,也就沒有后來成為“大漢奸”那段歷史,而遺臭萬年了。當時他的《被逮口占》詩句:“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不是也曾傾倒過許多革命青年嗎!

我們不妨設(shè)想——

如果二十歲之前,張學良就溘然早逝,那他不過是一個“瀟灑美少年”,紙醉金迷的紈绔子弟;可是,后來他擁有足夠的時間,從而獲得了多次建功立業(yè)的機會。

如果三十歲之前,他不是顧全大局,堅持東北易幟,服從中央統(tǒng)一指揮;而是野心膨脹,迷戀名位,被日本人收買,甘當傀儡“東北王”,或者像他父親所期待的,成為現(xiàn)代的“李世民”,那么,在紅極一時的背后,正有一頂特大號的“漢奸”帽子等待著他。

如果四十歲之前,他沒有發(fā)動西安事變,而是甘當蔣介石剿共、“安內(nèi)”的鷹犬,肯定不會有任何功業(yè)可言,即便僥幸得手,最終也難逃“烹狗”、“藏弓”的可悲下場。

如果五十歲之前,他在羈押途中遭遇戰(zhàn)亂風險,被特務、看守干掉;或者在臺灣“二?二八”起義中,死于營救與劫持的“拉鋸戰(zhàn)”,國人自然不會忘記這位彪炳千秋的楊虎城一樣的烈士,但卻少了世紀老人那份絕古空今的炫目異彩和生命張力;如果百歲之前,他在口述歷史或者各類談話中,幡然失悔,否定過去,那么,“金剛倒地一攤泥”,他的種種作為也就成了一場鬧劇。事實上,出于各種心態(tài)與需求,正有不少“看客”靜候在那里,等著“看戲”,看他在新的時空中邂逅自己的過去時,會以何種方式、何種態(tài)度、何種內(nèi)涵作最后的交代。面對記者的問詢,老將軍一如既往,鎮(zhèn)定而平靜地回答:“如果再走一遍人生路,還會做西安事變之事?!庇⑿蹮o悔,終始如一,從而進一步成就了張學良的偉大,使他為自己的壯麗一生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伴著海雨天風,太平洋的潮汐終古奔騰喧嘯,斜暉朗照下,威基基海灘也照樣人影幢幢,只是,那位世紀老人的身影卻再也不見了,他已經(jīng)走進了永恒的歷史。作為既渡的行人,前塵回首,他早已習慣于不矜不躁,但也不會有任何愧赧,他的靈魂必定是坦蕩而安然的。他曾以做個中國人感到無上榮光,并為之獻出一切;他的祖國,也為擁有這個偉大的兒子而無比自豪。他的生命,如同西塞羅所說,將長存于生者的記憶中。

(《十月》2006年第2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