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潛意識密室:瞬間決斷的秘密(4)

眨眼之間:不假思索的決斷力 作者:(美)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


這個實驗出自心理學家約翰·巴格(John Bargh)的巧妙設計,屬于誘導實驗(priming experiment)中的一例。除此之外,巴格還和其他學者從中衍生出了大量不同版本的誘導實驗,每個版本都趣味無窮。這些實驗揭示了緊鎖在我們潛意識密室中的萬千秘密。一次,巴格攜同他在紐約大學的兩名同事,陳馬克(Mark Chen)和勞拉·伯羅斯(Lara Burrows),一起策劃了一次實驗,實驗地點就在巴格辦公室外的走廊中。他們選出30名本科生作為實驗對象,將他們分為兩組,分別進行不同內(nèi)容的句子重組測試。其中,第一種測試的卷子上不時穿插有“挑釁地”、“魯莽的”、“哥們兒”、“打擾”、“擾亂”和“違法”等詞;另一種測試的卷子上則包括“尊重”、“體貼的”、“感謝”、“耐心地”、“讓步”、“有禮貌的”以及“客氣”等詞。在這兩種測試中,相似詞語的數(shù)量被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nèi),因而學生們不會看穿實驗者的真正用心(顯然,實驗對象一旦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受到了誘導,那么實驗就對他們沒有效果了)。整個實驗耗時僅約5分鐘,測試后,學生們按照指示穿過走廊與測試組織者會面,以聽取接下來的任務。

根據(jù)巴格的指示,只要一有學生來到辦公室,測試組織者就必須假裝忙于與另一位知情者交談,造成無法脫身的假象,而這位知情者則必須站在正門過道,把辦公室的入口擋住。巴格想要試驗一下,看看受到禮貌詞語誘導的學生與受粗魯字眼誘導的學生相比,是否會等候更長時間,再去打斷測試組織者與知情人的交談。巴格對潛意識的神奇力量早已有所了解,也料到潛意識對人有所影響,但他以為這種影響只是微乎其微的。早前,巴格曾找到紐約大學委員會,委員們同意他使用人來作為實驗對象,但要求他將實驗組織者和知情人的對話時間控制在10分鐘之內(nèi)。巴格回憶說:“委員們說這話的時候,我們盯著他們想:你們一定是在開玩笑吧。這可真滑稽,因為我們在計時過程中使用的單位都是毫秒。拜托,實驗對象可都是紐約人呀,他們才不會傻站在那兒不動呢。我們當時預測的實驗用時不過幾秒鐘,幾分鐘都算極限了。”

但是,巴格和他的同事們大錯特錯了。平均來說,受到粗魯字眼誘導的實驗對象在等候了約5分種后才打斷談話,而在受禮貌字眼誘導的人群中,占82%的絕大多數(shù)人自始至終都沒有插嘴。如果不是實驗必須在10分鐘后終止,誰知道他們會客氣而耐心地微笑著,在走廊里站多久呢?

巴格追憶說:“實驗地點就在我辦公室門口的走廊里,所以我得一次又一次地聽重復的對話。一旦有新的實驗對象到場,談話就又得重演一遍。真是枯燥,簡直枯燥透頂!實驗對象穿過走廊,便會看到知情人堵在門口與測試組織者交談。知情人不厭其煩地嘟嘟囔囔,說她不知道自己該做些什么,她的問題就像連珠炮一樣,一直發(fā)問了10分鐘:‘這個應該標在哪兒?我不懂?!卑透窕叵肫鹉嵌位貞洠挥傻匾豢s,詫異不解之情溢于言表:“對話已經(jīng)進行很久了,而那些做過帶有禮貌字眼測試的人們就愣是站在那兒。”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