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為什么許多人覺得“赫魯曉夫那樣的人物”是指劉少奇呢?筆者認為這主要是“文化大革命”中大批判運動造成的印象。最早點明“赫魯曉夫那樣的人物”是劉少奇的,是戚本禹(當時任“中央文革小組”成員)。1967年4月1日,戚本禹在《愛國主義還是賣國主義》一文中用責問的口氣說:“你根本不是什么‘老革命’!你是假革命、反革命,你就是睡在我們身邊的赫魯曉夫!”第二天,上?!段膮R報》發(fā)表吹捧這篇文章的社論,題目就叫《徹底批判中國的赫魯曉夫》。5月18日,在《紅旗》雜志編輯部、《人民日報》編輯部文章《偉大的歷史文件》中,更加明確地說:“毛主席在這個文件中所說的睡在我們身旁的‘赫魯曉夫那樣的人物’,現(xiàn)在被廣大群眾揭露出來了。這個中國的赫魯曉夫,就是黨內(nèi)最大的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quán)派?!贝撕?,在報刊批判尚未公開點劉少奇名字的情況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各種文件、文章一直把“中國的赫魯曉夫”作為劉少奇的代名詞。人們對此得出了強烈的印象。
1966年5月28日,“中央文化革命小組”正式成立,組長陳伯達,顧問康生,副組長江青、張春橋等,組員有王力、關(guān)鋒、戚本禹、姚文元等。6月1日,毛澤東沒有通過劉少奇等中央政治局常委,直接下令將康生送來的北京大學聶元梓等人寫的大字報向全國廣播。其后短短幾天,在“中央文革小組”的推波助瀾下,造反浪潮在全國迅速蔓延,“文化大革命”哄然而起。
這時,毛澤東仍在外地。劉少奇在北京主持中共中央的日常工作。這使他不得不處在領(lǐng)導“文化大革命”的第一線。劉少奇對“文化大革命”的發(fā)動顯然缺乏思想準備,對毛澤東的意圖也不清楚,因而從一開始就陷于被動地位。他曾在一些場合多次表露過自己的這種困惑心情。1966年6月20日他在聽取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情況匯報時說:“當前,主要問題是不知怎么搞。我們也是第一次,不知怎么搞。”7月29日他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文化革命積極分子大會”上說:“怎樣進行無產(chǎn)階級文化大革命?你們不大清楚,不大知道,你們問我們怎么革,我老實回答你們,我也不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