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節(jié):人身暇滿,修學(xué)無邊(1)

生命的覺醒 作者:嘎瑪仁波切


人身暇滿,修學(xué)無邊

在佛經(jīng)及龍樹菩薩《勸戒親友書》、寂天大師《入菩薩行論》中,都以大海中牛軛與盲龜?shù)南嘤鰜肀扔魅松黼y得。牛軛是古代在犁田時牛脖子上的木架子,上面有個小孔。在一片廣闊的大海中,有根牛軛因風(fēng)向不定,隨著海浪四處漂蕩。海底有只瞎眼的烏龜,一百年才會浮出海面一次。當盲龜恰巧浮出海面時,頭又能從這個牛軛的孔中恰巧伸出來,這種機會是異常難得的。我們想想看:海那么廣大,牛軛又隨風(fēng)東漂西蕩,這烏龜要是有眼睛還好,偏偏又是只盲龜,而且一百年才浮上海面一次,所以這兩者要相遇是很困難的。而值遇暇滿人身,比這更為難得。

以數(shù)量來觀察六道眾生,也會發(fā)覺人身真的是很難得。佛經(jīng)中比喻說:“如果地獄眾生像夜晚的星星那么多,那么餓鬼道眾生就像白天的星星。如果餓鬼道眾生是夜晚的星星,那么傍生道就是白天的星星。如果傍生道是夜晚的星星,那么三善趣的眾生就像白天的星星一樣?!庇直扔髡f:“地獄的眾生就像大地上的微塵那么多,餓鬼如同恒河中的沙子一樣多,傍生道就像釀酒后的酒糟那么多,阿修羅就像飄雪時的雪花,人跟天人就像手指甲上的微塵?!币虼?,三惡趣和三善趣的眾生數(shù)目實在是無法比較。

或許有人會質(zhì)疑:這個世界的人口明明很多,而這種比喻好像說人是非常的少。其實,我們只要稍微用心觀察一下身邊生物的數(shù)量,例如螞蟻、細菌之類的,就會明白這個比喻是非常恰當?shù)?。例如,一個家庭中的細菌數(shù)目就比一個城市的人口多,只是我們眼睛看不到。又或是在西藏等地的一個大螞蟻窩內(nèi)的螞蟻數(shù)目,也多過了全世界的人口。

這樣一想,我們會發(fā)覺人身真的很難得,更何況是得到如摩尼寶般的人身后又能依循佛法而聞思修者,更是難得。

在世俗中,必須有非常多的因緣來連接才能成辦一件事。三十四種暇滿,哪怕只缺乏其中一種,也可能只有修法的形象,不會有真正修持正法的緣分,無法如實如法地修行。

仔細觀察自己的身口意,會發(fā)覺,即使是十八暇滿也很難完全具足;因此,我們理解之后,要常常觀察自己是否已經(jīng)具足這三十四種條件。如果已經(jīng)具足,要感到歡喜,并發(fā)自內(nèi)心再三地思維:現(xiàn)在我已經(jīng)得到了這樣一個暇滿的人身至寶,應(yīng)該盡力好好修行,不要入寶山空手而回。如果不具足三十四種暇滿,就要想辦法讓自己具足。

另外,我們也要知道,就算是已經(jīng)得到暇滿人身,不代表這樣的暇滿是永恒不變的,它隨時都有可能變成無暇滿。因為在世俗中有很多的因緣常造成我們修行的困擾及障礙,例如個人的生老病死,或人與人之間的障礙。生老病死,有時是一種助力,有時確實也是一種障礙。除此以外,還有五蘊魔、煩惱魔、天子魔等等障礙。所以,一個生命的延續(xù),充滿著不確定性,我們不知道下一刻或未來是不是還有機會繼續(xù)獲得暇滿人身來修學(xué)佛法。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