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文本路線在學(xué)術(shù)上令人興奮,對(duì)印證中心歷史的相關(guān)事實(shí)也很有必要。采訪相關(guān)當(dāng)事人則讓人非常愉快。
費(fèi)正清中心非常幸運(yùn),在過去近五十年的時(shí)間里始終有一些學(xué)者一直和中心保持緊密的聯(lián)系,積極參與中心舉辦的活動(dòng)。我采訪的人中,可歸于此類的有珀金斯和傅高義,他們?cè)诙兰o(jì)六十年代早期就是哈佛的教授。此外還有柯文(Paul Cohen)和戈德曼(Merle Goldman,或譯“谷梅”),盡管他們?cè)诟浇拇髮W(xué)教書,但都和中心保持了長(zhǎng)久而緊密的聯(lián)系,并在中心的執(zhí)行委員會(huì)任職。上述四位都是費(fèi)正清執(zhí)教哈佛時(shí)期的哈佛研究生。他們都從哈佛獲得了博士學(xué)位并擔(dān)任了2005年的中心執(zhí)委會(huì)委員。他們的回憶非常具體而完整,提供了大量信息。
我還采訪了其他不少學(xué)者,其中一些已經(jīng)退休,一些仍在哈佛或其他學(xué)校任教。他們與費(fèi)正清中心的淵源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jì)六十年代,他們?yōu)槲姨峁┝酥行那耙欢甑膶W(xué)術(shù)生活信息。這些人包括孔杰榮(Jerome A. Cohen)、克雷格(Albert Craig)、費(fèi)維愷(Albert Feuerwerker)、希伯特(Howard Hibbett)、蒲地典子(Noriko Kamachi)、克萊因(Donald Klein)、羅索斯基(Henry Rosovsky)、石約翰(John Schrecker)和吳秀良(Silas Wu)。我采訪到的各位中心主任也提供了他們個(gè)人的見解,讓我受益良多,他們是傅高義、孔飛力、馬若德、華琛、裴宜理、伊維德。
在本書課題的研究過程中,我也采訪了另外一些學(xué)者。他們都非常熱情,也樂意回憶費(fèi)正清中心的往事。他們有:阿爾巴尼(Michele Albanese)、安格爾(Holly Angell)、貝克
(Edward J. Baker)、包筠雅(Cynthia Brokaw)、湯姆森
(James C. Thomson Jr.)的兩位繼女安·巴特勒(Anne Butler)和勞倫斯·巴特勒(Lawrence Butler)、夏滴翠(Deirdre Chetham)、朱暑南(Samuel Chu)、德切爾(Martina Deuchler)、戴安娜(Anne Denna)、??颂兀–arter Eckert)、伊文思(Paul Evans)、菲爾德(Maury Feld,學(xué)生襲擊哈佛燕京圖書館所在建筑物時(shí)哈佛國際事務(wù)中心的圖書管理員)、柯臨清(Christina Gilmartin)、高鵬程(Thomas Gottschang)、海弗德(Charles Hayford)、哈里特(Harriet Hofheinz),霍爾(Christopher Howe)、南希(Nancy Hearst)、赫斯特(Mary Ann Hurst)、克努姆(Katherine Keenum)、柯偉林、李蘇珊(Susan Lee)、李南央(Li Nanyang,李銳的女兒)、杜博妮(Bonnie McDougall)、米爾斯(Jon Mills)、莫斯克維茨(Karl Moskowitz)、慕容杰(Robert Murowchick)、羅浦洛(Paul Ropp)、羅叟(Anna Laura Rosow)、陸伯彬(Robert Ross)、邦妮(Bunny Schwartz)、所羅門(Richard Solomon)、斯圖爾特(Gwendolyn Stewart)、特里爾(Ross Terrill)、崔福森(Florence Trefethen)、田文浩(Tien Wenhao)、斯塔德(Melissa von Stade)、魏根深(Endymion Wilkinson)、瓦特(John Watt)、懷特(Merry White)、澤默(John Ziemer)和崔大偉(David Zwe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