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先從李綬武誤陷“南昌行營”的情節(jié)中暫停。因為就在我目睹居翼毆打李綬武的同時,感覺上是孫小六往我的肩膀上擂了不知有多重的一拳,他的話語則仿佛從極其遙遠之處穿越過一條飄蕩著回音的山洞,鉆進我的耳朵:“張哥!我找到吃的了。”
我眼前晃動著的是徐老三在我們臨行之夜往那藏青色的包裹里塞進去的行軍口糧。此刻我一點兒胃口也沒有,奮力揮手擋開去,可是先前樓梯底下那一幕情景卻像風(fēng)中的肥皂泡一般無聲無息地消失了,原處還只是那幾朵茶垢色的木耳。
也許孫小六從我的臉色上看出了什么,他怯生生地說了聲“對不起”,把那包口糧放在梳妝臺上,便匆匆躥上樓去。我聽見他輕輕掩上房門,只那門上的銅荷葉過于老舊,仍發(fā)出異常刺耳的噪響。此后一片死寂。
應(yīng)該是天地間過于寂靜的緣故罷?我在梳妝臺前枯坐著,偶爾望一眼呈輻射狀破裂的鏡面中無數(shù)張參差錯落的臉,那些臉在昏暗的燈影中顯得十分陌生,似乎非我所有。是不是由于饑餓而產(chǎn)生了幻覺,我不得而知,但是的確有好幾次─甚至該說“好多次”─我把那些分別映現(xiàn)在各塊破片上的部位看成是孫小六的臉的一部分。然后(可以說是有生以來的第一遭)我感覺到:該說“對不起”的是我。
日后,當(dāng)我在回憶著逃亡期間那獨特的寂靜夜晚之際,情緒猶不免如潮涌般澎湃起伏。如果用一種分析性的語言去重塑當(dāng)時的情況,可以這樣描述:是那面使映象顯得支離破碎的鏡子所引發(fā)的陌生感使我在一個又一個試圖辨識它的剎那之間離開了自己─也就是離開了觀看著鏡中之象的那個“張大春”。正因為離開了自己,我原先對“張大春”的一切關(guān)注和執(zhí)著也像風(fēng)中的肥皂泡一般無聲無息地消失。我暫時不再理會梳妝臺面上零亂潦草、亟待完成的論文手稿,不再擔(dān)心那些神秘人物因為莫須有的緣故而展開的圍捕或追殺,不再因為重拾起對某些書籍內(nèi)容的記憶而興奮著迷─當(dāng)然,也不再因為某一即將被喚起的記憶突遭打斷而懊惱。
正當(dāng)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從許多破鏡殘塊上誤以為看見了孫小六面容的局部映象的時候,我忽然掉進一種全然沒有自己存在的想像里去─掩上房門之后的孫小六正在做些什么呢?
或許一如來到美滿新城一巷七號之后的每個晚上那樣,孫小六總是盤腿趺坐,兩掌向天,交疊在丹田前方,面朝正東,舌尖抵住上顎齒根之處,同時以一種極深、極緩的節(jié)奏呼吸吐納。
這就是我對掩門之后的孫小六所能想像的全部─非徒想像只此而已,事實也只此而已。打從孫小六能夠記事起,他就從來沒有躺平熟睡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