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意思是說,道這個東西首先用來修養(yǎng)身體,修養(yǎng)好了身體,有了多余的精氣神,才能服務(wù)國家。顏闔有自知之明,在別人的眼里他已經(jīng)很有道行,能夠出去為國擔(dān)任重任;但自己的斤兩自己心里有秤,修養(yǎng)還沒到時候,出去輔君要殃民誤國。既然沒到那地步,那就得進一步修煉,需要修煉的人豈敢輕率出山。就像我們許多武俠小說里說的那樣,修行的人修到了道行足時,方可無敵天下。道行修煉未成,輕率出山,必將受挫,害自己也害別人,更會誤送好端端的江山。明白這個道理,何必硬去做呢?
求賢若渴的魯哀公對顏闔并不真正了解,需要顏闔去與他“解釋”。顏闔覺得自己花那時間去與魯哀公磨嘴皮子,不如“三十六計,走為上”,下功夫再去好好“修煉”!
知道官位與富貴對自己重要,但更知道自己道行不到,無力去享受!顏闔選擇了對魯哀公誠意的回避。
古代的王位是謙讓的。太伯奔吳也許是最能說服人的真實例子。其實,在太伯奔吳之前的堯時,堯就遇到了要把王位傳下去的困難。因為他的兒子經(jīng)過大家的考核,缺乏作為接班人的能力(這里,我們能夠看到前面顏闔所說的身體的原因,其實古人是把“能力”與身體合在一起看待的,他們說的“身體”就含有“道行”與“能力”),他決定將王位讓給國內(nèi)最賢能的人。那人是誰?他得四下去暗訪?!疤煜挛跷踅詾槔麃恚煜氯寥两詾槔?,要尋找超越所有的功名利祿之心,真正感悟人生價值,并愿意為天下謀事的人,談何容易!
功夫不負有心人,堯終于拜訪到一位品德高尚、才智過人,很受部族信任的叫許由的人,并親自向他請教了許多治國與做人的道理,深受感動。當(dāng)堯第二次見到許由時,堯立刻拜他為師,并把自己的想法直率地表達出來。他說,自己尚且在許多方面遠遠不如這位賢士,以致在治國方面留下很多遺憾;我的兒子在智慧與能力上一點也沒有顯示超過許由的地方,我應(yīng)該把天下謙讓給許由。
聽到堯的這個打算,許由不愿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