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學塾(2)

再見童年 作者:張倩怡


“私家教育——私塾的效率較官學為大,直到清代均如此。至新式學制產(chǎn)生,私塾的勢力才漸被磨滅。”陳東原《中國教育史》頁61,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76年。學塾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漢代,歷史達兩千年。這一種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才消失的教育機構(gòu)民國以后,仍有不少人讀學塾,尤其是家塾。湖北黃寶實生于1901年,到虛歲17歲仍讀家塾。又據(jù)羅茲曼說,中國本土教育在模仿西方的教育并引進中國之后還堅持了五十年之久,他認為這不是因為新派教育家對它關(guān)心,新派教育家跟學塾這五十年的存在沒有什么關(guān)系。見《中國的現(xiàn)代化》頁247,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對中國小孩的影響是很大的。根據(jù)這些學塾的情況來看,明清以來至本世紀初的傳統(tǒng)基礎(chǔ)教育有幾個特征:

首先,正如前面所說,以民間辦為主,分為好幾種。

當時對子弟的教育,最好是自請教書先生,即是以家塾為首選。家塾的教師有時由家中的人兼任。若一家人請不起一個教師,也可以兩家合請。家塾也不絕對只教這家子弟,東家可能讓其他孩子來附讀。少的一兩個,多的可以多得近似私塾。附讀的也交學費給老師,但可能沒有東家那么多。有時教師也會帶自己的子弟來附讀。東家對這種附讀不干預(yù),甚至鼓勵,讓自己的孩子有人陪讀。正如《紅樓夢》第七回中秦鐘對賈寶玉說:“讀書一事,也必須有一二知己為伴,時常大家討論,才能有些進益?!边@種想法當時很普遍。所以貴為天子,小時讀書亦有伴讀的人,溥杰就當過他的哥哥——中國末代皇帝溥儀的伴讀。

也有教師自己辦的私塾,公開招納學生。只要讀過幾年書,自忖有能力的就可以辦。名氣大的,學生就多。私塾的教師有些是以教學為職業(yè),賴以糊口,也有不少出身耕讀之家,一邊教館,一邊自己進修以應(yīng)科舉,以免丟疏所學。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