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學塾(1)

再見童年 作者:張倩怡


毛澤東十歲時也因為教師常常打學生而逃學。

他這一逃,怕挨家里打,不敢回家,

向縣城方向流浪了三天。

沈從文是真正長期逃學的“墮落”小孩,

他后來成為著名的文學家,

可說是這些“墮落”的小孩中的異數(shù)。

學塾

中國舊日的基礎教育機構,主要是學塾,數(shù)目相當多。十九世紀在中國住了四十年的美國人亨特說:“在中國,每一個城市或城鎮(zhèn),以至最小的村莊,都有自己的學校。我們在廣州一帶走動時,對這一點印象很深。而調(diào)查表明整個帝國情況都是如此?!薄杜f中國印象記》頁132—133,沈正邦譯,廣東人民出版社,1992年。

這些學塾近于今日的小學,但不是規(guī)范和劃一的教育機構,也不屬于官方學校的系統(tǒng)。名稱和類別很多,五花八門。就程度來說,稱為蒙館、蒙學,蒙是啟蒙的意思;就辦學者來說,有分私塾、家塾、義塾等;就地點來看,有村塾、莊塾、祠塾,甚至家塾其實也是地點的表示。不是當時的人,很易混淆。包括學者也是各說一個系統(tǒng),如李國鈞《明清蒙學教育評述》(《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2年1月,頁45)說私塾中分為設在主人家里的坐館、設在先生家里的家塾、族人辦的義學或義塾;在多賀秋五郎《近代中國的族塾性格》(《近代中國研究》第4輯,東京大學出版會,頁208及241)又認為宗族辦的可以叫家塾、義學等等;又有以為社學(明清時據(jù)朱元璋令設于鄉(xiāng)社間的學校)、義塾等全部統(tǒng)稱為私塾的。可見因為并非官方系統(tǒng),時間又長,叫法隨意,所以說法各異,其中私塾和義學的界限最難定。私塾可以泛指一切非官學的學校,也可以單指一個教師主持的私人學校。我下面用周作人對家塾和私塾的劃分,且翻各回憶文章,與之大致符合。由私人辦的學塾很多,個人辦的主要有家塾和私塾:家塾設在主人家,請先生來教;私塾設在先生家里,招集學生往走讀。周作人《三味書屋》,載《知堂回想錄》。周作人是著名散文家,魯迅的弟弟。當時人提到自己所讀的學校,都清楚分開家塾和私塾。此外,有公立性質的義塾或義學,設立者可以是宗族、地方官、地方人士、都市的行會、同鄉(xiāng)團體。由于中國是宗族聚居自治,政府不怎么負責基礎教育和福利。明太祖時曾令郡縣在鄉(xiāng)間立社學,義務教育適齡入學的子弟,但似乎沒有切實執(zhí)行。宋代開始,衰落的宗族社會轉向鞏固,因此宋以后的公立學校很多有族塾性質,由族內(nèi)的士紳主持,以祠堂為課室。以廣東為例,按左祖右社,承前啟后的觀念,一村的學塾是在祖(祠堂)的后面。不過,學塾的正名不是這篇小文所能做的,我只想初步理一下它的名和義,不致用今日的觀念去看這種傳統(tǒng)基礎教育機構,產(chǎn)生混亂。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