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無疑是艱難的轉(zhuǎn)變: 首先因為孩子不僅是父母選擇之物,而且是他們真正塑造之物,他們給了孩子生命,之后還要日復(fù)一日地維護這條生命,所以放手讓其自立是世上最難的事。其次是因為無法享受占有孩子的快樂(要給他生活的自由)意味著父母能夠在對孩子的關(guān)系中找到另一種形式的滿足。
的確,任何人的付出都有回報。實踐證明,無論我們看到的現(xiàn)象多么令人不安,付出者只是表面上失去了所付出的東西,因為這種付出總是為其帶來一些回報,例如對受益者的權(quán)威,使其自我陶醉的善者形象等。這對付出者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如果付出者不幸因自身經(jīng)歷無法從奉獻中得到任何這類回報的話,他只有一種辦法得到補償,即從失望本身,以享受受虐或失落快感的形式得到補償。
在父母與孩子的關(guān)系中,諸如“我為你犧牲了我自己”、“和你的伙伴出去吧,沒關(guān)系,我們倆就獨自待在家里……”這樣的態(tài)度非常有害,對父母和孩子來說都是如此,它將毀掉父母的生活,并使孩子成為父母的人質(zhì)。我們在接診中會經(jīng)常遇到一些成人因背負對父母的某種負罪感和某種虛幻的負債感而痛苦不已。究其原因,他們一生從未有機會碰到一個成人向其解釋,父母與孩子間的付出是正常的,孩子接受付出并不屬于什么過分的特權(quán),而完全符合社會法則,所以他們就以為自己即使沒有給父母帶來折磨,也是父母犧牲的罪魁禍首。
如何避免這種心理暗礁?在什么條件下父母才能不因占有孩子而高興,更不用在失落中尋找快樂呢?
對孩子及其家庭進行的精神分析實踐對這個問題作出了回答。
為了實現(xiàn)上述過程,父母必須能夠在兩件事中獲得深刻和真正的滿足: 付出與傳續(xù)。換句話說,就是能夠在付出時感到幸福,除了期望看到自己為之付出的孩子茁壯成長,別無他求;在傳續(xù)時也是如此。他們這樣做不僅是為了自己生前的時光,也是為了自己身后的歲月,因為孩子在下面這一點上是一個特別的愛的對象: 父母預(yù)先知道,即使愛絲毫沒有干涸,自己有一天也會因為死亡而與孩子分離,永遠看不到自己所播下的種子完全長大成材。
所以,父母必須能從這種自愿的不斷失去中找到某種補償,必須能在想到自己是孩子成長的源泉時真正感到高興,從而獲得一種自我滿足。毫無疑問,這種滿足類似于建筑師的自豪,他傾注自己全部知識和精力建造了一座能抵御歲月侵蝕、風(fēng)暴摧殘的城郭,當(dāng)他凝視自己的作品、確信它會在自己死后仍舊巍然屹立時,會感到自己的所有努力都得到了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