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一個人習慣于聽任別人的擺布,就會經常被迫去說話,去做事。這樣的生活當然很累,也很乏味。實際上,這樣的人生只是終生勞役,不會有任何光彩和樂趣。試想,古今中外,世界上有哪一個有所作為、有所成就的人是這樣生活的,是放棄了獨立行事的權利,接受了別人的擺布而取得了成功的?拿職業(yè)選擇來說,一個人應當爭做自己感興趣、有愛好的工作,因為個人的興趣和愛好是最大的驅動力。曹雪芹是為了表達自己的生活感受而寫作《紅樓夢》,愛因斯坦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才創(chuàng)立了相對論。這些人都不是為了服從別人的意志、尋求別人的贊許才去嘔心瀝血、孜孜以求的。假如不是獨立自主、寵辱不驚,假如不是自我評定,曹雪芹、愛因斯坦、貝多芬、魯迅這些偉大人物是不可能出現的。
一位上大學的年輕人,有一天他忽然發(fā)現,當時大學的教育制度存在許多弊端,便馬上向校長提出。但是,他的意見并沒有被學校接受,于是,他決定自己辦一所大學。這樣,他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消除這些弊端,讓教育體制更適合學生們的發(fā)展了。
話說起來簡單,然而辦學校至少需要一百萬美元,上哪兒去找這么多錢呢?等這位年輕人畢業(yè)后去掙,那太遙遠了。
于是,這位年輕人每天都在寢室內苦思冥想如何能有一百萬美元。同學們都認為他有神經病,做夢天上掉下錢來。但年輕人不這樣認為,他堅信自己可以籌到這筆錢。
終于有一天,他想到了一個辦法。他打電話到報社,說他準備籌備一個演講會,題目叫“如果我有一百萬美元怎么辦”,想讓報社給予支持。報社雖然覺得這個想法有點異想天開,但他們還是決定在報紙上給這位有創(chuàng)意的年輕人予以支持。
在一切準備就緒之后,演講會如期舉行了,他的這一演講創(chuàng)意吸引了許多商界人士的參與。面對臺下諸多成功人士,年輕人在臺上全心全意、發(fā)自內心地說出了自己的構想。
當演講結束以后,一位叫菲立普·亞默的商人站了起來,說:“年輕人,你講得很好。我決定贊助你一百萬,就照你說的去做?!?/p>
就這樣,年輕人用這筆錢辦了亞默理工學院,也就是現在著名的伊利諾理工學院的前身。而這個年輕人就是后來備受人們愛戴的哲學家、教育家岡索勒斯。
年輕時候的岡索勒斯堅定信念,積極地思考解決辦法,并沒有因為別人的譏諷、資金的缺乏而放棄自己夢想,最終,他獲得了人生的成功。
希望得到別人的贊許,這是正常的心理需要,假如你必須得到別人的贊許,那就是將自己的價值交給他人去評定。一個人將自我價值置于別人的控制之下,這不是謙虛謹慎,而是缺乏獨立自主的意識,由別人隨意抬高或貶低自我價值。人家反對,你就灰心喪氣;人家施舍給你贊許之詞,你才會覺得自己不錯。凡事如此,你還有什么價值?假如人家不說你好,你又該怎么辦呢?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可能讓每個人都滿意。以清醒的頭腦預計到會有不同意見,自己也會有缺點錯誤。不必期望人人都表示贊許,這樣,我們就不會自尋煩惱,情緒消沉,也就不會因為別人對自己某一點的否定而視為對自己整個人的否定了。
林肯說得好:“……假使要我讀一遍針對我的各種指責——更不要說逐一作出相應的答辯,那我還不如辭職了事。我是根據自己的知識和能力盡力工作的,而且將始終不渝地這樣工作。如果事實最后證明我是正確的,對我的反對意見將不攻自破;如果事實最后證明我是錯的,那么即使有十個天使起誓說我是正確的,也將無濟于事?!?/p>
這話說得多么實在而深刻呀!所謂獨立行事、自我仲裁,也就是實事求是、光明磊落的做人處世的態(tài)度。
有人以為堅持獨立自主,似乎很難得到別人的贊許,很難處好人際關系。這是一種錯覺和誤解,事實恰好相反。一個真正能夠主宰自己的人只是不去為了迎合他人的觀點與喜好而放棄自我價值、自我追求;只是在與人交往中不會為了博得他人的贊許而跟隨他人的指揮棒轉。假如一個人,別人希望他怎么樣他就會怎么樣,這是多么可憐、毫無價值的形象;假如一個人不能明確地闡明自己在生活中的思想和感覺,那就沒什么人會與你坦誠相見,沒什么人會真正地尊重你。
失去了自我,也就失去了平等自由的人際關系和生活方式。某些官僚、政客之所以不為人們所信任,就因為他們只是留聲機、傳聲筒,而沒有自己的靈魂。這種人往往是軸承腦袋彈簧腰、頭上插著風向標,只會看風使舵,趨炎附勢。這種人的自我價值完全取決于頭上的烏紗帽,一旦失去職位,手中無權了,他就一無所有,一文不值了。這難道不是事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