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導論(3)

金錢關系 作者:(英)尼爾·弗格森


在《諸神的黃昏》一幕中,這道咒語終于應驗,齊格弗里德遇害,此幕結尾時,布倫希爾德縱身躍入齊格弗里德的火葬堆,她把魔戒扔回萊茵河,并點燃了沃爾哈拉神殿,神殿在熊熊烈火中轟然坍塌。

無獨有偶,馬克思在他的《資本論》第一卷中也預言了資本主義制度的類似下場—這部巨著雖在美學上遜于《尼伯龍根的指環(huán)》,但其意義卻遠勝之。在第32章中,馬克思描述了這樣一段資本主義制度的經濟發(fā)展,令人印象深刻:

個人分散的生產資料轉化為社會積聚的生產資料,從而使多數人的小財產轉化為少數人的大財產,廣大人民群眾被剝奪土地、生活資料、勞動工具……人民群眾遭受的這種可怕的殘酷的剝奪,形成資本的前史。靠自己勞動掙錢的私有制……被資本主義私有制,即以剝削他人但形式上是自由的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所排擠。

此處“小財產”與“大財產”頗有些暗示性。另外,和瓦格納一樣,馬克思也預言了清算的這一天:

隨著那些掠奪和壟斷這一轉化過程的全部利益的資本巨頭不斷減少,貧困、壓迫、奴役、退化和剝削的程度不斷加深,而日益壯大的、由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本身的機構所訓練、聯(lián)合和組織起來的工人階級的反抗也不斷增長。資本的壟斷成了……生產方式的桎梏。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了同它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這個外殼就要炸毀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喪鐘就要響了。剝奪者就要被剝奪了。

之后德國一位馬克思主義者奧古斯特·倍倍爾在提出“資本主義世界之諸神的黃昏”論斷時,也作了一個類似的闡述。

《資本論》中預言資本主義制度終將走上沃爾哈拉神殿的毀滅之路的提法并非馬克思首創(chuàng),套用瓦格納的術語,這一提法實為19世紀文化的主流旋律之一。從小處來說,這種經濟現代化導致社會秩序分崩瓦解的主題貫穿于整個19世紀的文學作品中。在西奧多·馮塔納出版于1899年的懷舊小說《施泰希林》中,格羅布索夫當地一家玻璃廠即象征了勃蘭登堡公地古老鄉(xiāng)村秩序的逐漸沒落和消亡,正如老容克貴族杜勃斯拉夫·馮·施泰希林所哀嘆的:

他們……把(他們生產的蒸餾器)送到別的工廠去,然后他們就立刻用這些綠瓶子蒸餾器裝各種可怕的東西:鹽酸、硫黃酸、發(fā)煙硝酸……不管是亞麻布、棉布還是皮革,什么東西沾上一滴就會燒個小洞;什么都會被燒壞燒焦。一想到我們格羅布索夫人也參與進去了,歡天喜地地為這場世界大火添柴加薪,啊,先生們,我就痛苦萬分。

這類表現資本主義與伴隨而至的道德秩序的分崩朽壞的文學作品也并非局限于德國。在狄更斯的小說《董貝父子》中,那些穿越倫敦的鐵路象征著毀滅和死亡。在左拉的小說《金錢》中,一家銀行的興衰隱喻著路易·拿破侖第二帝國的朽敗。莫泊桑在小說《漂亮朋友》中,也以類似的筆觸描寫了法國第三共和國時期一位有著漂亮外表的年輕人的卑劣行徑—在這本小說中,一切人際關系都屈從于股票交易。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