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是為了應(yīng)和,那年廈門南普陀寺內(nèi)也立了一排御制碑,共有8塊,碑文為乾隆皇帝親自撰寫,詳細載述了平息林爽文起義的經(jīng)過。原先,碑立于南普陀南門前面,每塊碑都以赑屃為底座,上面覆蓋黃瓦碑亭,甚為壯觀。
與此相比,朱一貴起義事件的平息就顯得幾分黯淡,沒有這么招搖地樹碑給誰立傳。倒是客家人在朱一貴事件中意外獲取了一個翻身的機會,成為一個贏家。
當時,聚居在高屏溪沿岸的客家人組織成鄉(xiāng)勇,以居住地為單位,分成中堆、前堆、后堆、左堆、右堆以及先鋒堆共6堆拼死保鄉(xiāng),并協(xié)助清軍平亂。此組織后來繁衍為團練,6堆也漸漸轉(zhuǎn)化為地域的稱呼,中堆位于現(xiàn)今的屏東縣竹田鄉(xiāng),前堆包含長治、麟洛兩鄉(xiāng),后堆則在內(nèi)埔鄉(xiāng)境,左堆包括最南的新埤、佳冬,右堆為高樹及高雄縣的美濃鎮(zhèn),屏東的萬巒位于這些堆的大后方,鄉(xiāng)勇大都被征調(diào)為先鋒部隊,故稱先鋒堆??图胰舜舜蔚男Я?,令朝廷很受用,也因此發(fā)現(xiàn)客家人并非之前擔心的那么桀驁不馴,反觀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所立的那條不許廣東人渡臺的禁令,確實有不妥之處,于是開始放寬粵籍人遷臺的限制。那以后,不僅嘉應(yīng)州屬各縣,就是潮州、惠州二府所屬的各縣,也均有不少客家人陸續(xù)遷臺。
桃園新屋鄉(xiāng)有一座端莊古厝,已經(jīng)有150多年歷史了。有意思的是,房子的主人有一個奇怪的根本不在百家姓之列的姓氏,叫“范姜”。清初時,廣東海豐人范集景娶雷氏為妻,生下一子范文質(zhì)。不久范集景病逝,雷氏再嫁姜姓夫婿。繼父對范文質(zhì)極好,范文質(zhì)結(jié)婚后生下五子,為報答繼父養(yǎng)育之恩,將自己的兒子全部取姓“范姜”。乾隆元年(1736年),范姜五兄弟相繼赴臺,在桃園落腳,開墾土地,繁衍子孫,這個獨一無二的姓氏就一直延續(xù)下來。咸豐三年(1853年),已經(jīng)資財雄厚的范姜家族在這里建新房,俗稱“起新厝”或“起新屋”。因為房子規(guī)模宏大,氣派不凡,漸漸“新屋”就成了這里的地名。
鹿港三山國王廟是全臺保存最完整的潮式建筑,其建造年代一說是雍正七年(1729年),另有一說是乾隆七年(1742年),但它是由廣東籍知縣率潮州客家人集資捐建的,卻沒有任何異議。據(jù)說當年建廟,所有磚木均從潮州用船運來,而工匠也是從潮州聘請。與閩南建筑多以紅瓦覆頂不同,潮式建筑覆以烏瓦,并且雕梁畫棟剪貼十分細致,正脊裝飾艷而不俗,上揚卷曲的燕尾纖巧秀麗,木雕更是精美傳神,而這些獅座、花鳥、魚蟹也各有寓意。
廟里供奉的是客家人的神明三山國王。傳說南宋最后的王朝在元兵的追逼下從福州撤退后,小皇帝趙昺顛沛至廣東。前有大河,后有追兵,萬分危急之下,突然三員大將率萬余名天兵臨空而降,殺退元兵,救下趙昺。趙昺感念三員大將護駕有功,細問之下,才知他們是當?shù)鼐?、明山、獨山這三座山的山神化身,于是便賜封其為“三山國王”。(趙昺小注,)
另一傳說也源于宋朝:宋太祖趙匡胤開國時,有人拒命,興兵作亂,令甫定的趙宋王室很不爽,便派兵出征。雙方還未交戰(zhàn),潮州太守王待監(jiān)就先赴三山求神明保佑,眨眼間竟真的雷雨交加,叛軍被吹襲得潰不成軍,終于舉械投降。到了宋太宗時,潮州一帶又有人作亂,匪呀賊呀到處都是,宋太宗于是御駕親征,卻屢屢無功而返。正氣餒無奈之中,一天忽然有幾位穿金甲的神人橫空出世,神勇無比,法力無邊,眨眼間那些匪賊就風(fēng)卷殘葉般被收拾殆盡。王師不戰(zhàn)而勝,凱旋之時,猛抬頭,忽見城頭鮮艷霞云中出現(xiàn)一面旌旗,上書“潮州三山神”五個大字,宋太宗一怔,終于明白過來,原來金甲神人竟是三位山神下凡助他啊,便頒詔封君山為“清化威德報國王”,明山為“助政明肅寧國王”,獨山為“惠威宏應(yīng)豐國王”。
因為護佑百姓,三山國王被虔誠供奉,漸漸演化成為客家人共同的神明。客家人東渡來臺開墾時,便從當?shù)貜R宇中將三山國王分靈帶來,在落腳地建寺供奉。
彰化縣溪湖鎮(zhèn)的霖肇宮,據(jù)說是在明萬歷年間就來到臺灣了。當年廣東揭陽縣馬義雄、周榆森等人到臺灣采芡實作藥材,為了祈求一路平安,特地帶上老家霖田廟中的三山國王分靈香火。他們先是在鹿港登陸,次年才在溪湖建起寺廟。1993年,該廟曾舉辦一場大型活動,慶祝開基400年。如果記載無誤,那它便是全臺最早建成的三山國王廟了。(霖肇宮小注)
與鹿港三山國王廟合祀的,除了天后圣母外,還有韓文公,即位列唐宋代八大家之首的韓愈。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刑部侍郎韓愈因為得罪皇上,被貶潮州任刺史?!霸茩M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guān)馬不前”,這首流傳千古的《左遷至藍關(guān)示侄孫湘》,就寫于赴潮途中,而侄孫韓湘則被明代小說家吳元泰在《東游記》里,演繹成八仙過海中那個手執(zhí)紫金簫懲惡揚善的韓湘子。韓愈貶潮州僅7個多月,卻做了很多實事:驅(qū)鱷除害、關(guān)心農(nóng)桑、贖放奴婢、延師興學(xué),每件實事都造福百姓,因此深得民心,被潮州人設(shè)祠祭祀?!拔恼码S代起,煙瘴幾時開。不有韓夫子,人心尚草萊。”這是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兩廣總督吳興祚赴潮州參謁韓文公祠后寫下的,他認為如果不是韓愈被貶來潮,這里還無法擺脫蒙昧,對韓愈給予高度評價。而最不吝贊美之辭對韓愈進行謳歌的,則是同列唐宋八大家的蘇東坡。1092年,也頗有詩名的王滌知潮州時,特地約請當時名滿天下的大文豪蘇東坡為韓文公祠撰寫碑文?!拔钠鸢舜?,而道濟天下之溺”,在這篇一揮而就的《韓文公廟碑》中,同為文人的蘇東坡,竭力謳歌出自己的敬意,不經(jīng)意間也把自己的這些文字寫成了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
乾隆三十七年(1698年),潮州人將家鄉(xiāng)廣泛祭祀的韓文公崇拜帶到臺南,與三山國王以及天后圣母合祀,并在廟中設(shè)客房,供往來的潮籍商賈歇腳投宿。在家靠父母,出門靠老鄉(xiāng),這里無形中也成了移臺潮州人聚會交流之地,于是也被人稱為“潮州會館”。
細算起來,清代來臺的客家人其實有五支脈絡(luò),從康乾時期起,他們就分別從福建汀州府、漳州府,以及廣東梅州府、惠州府和潮州府陸續(xù)往臺灣遷移。但清初客家人渡臺禁令的執(zhí)行,畢竟令客家人經(jīng)歷了更多的艱辛與悲苦。所以,那首廣為流傳的《渡臺悲歌》由客家人編寫,就非常順理成章了。
《過臺灣》讀書網(wǎng)在線試讀連載完畢,更多精彩,請參見原書。呼吁您購買正版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