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其他研究同樣能證明上述觀點嗎?除了推孟博士之外,鮮有優(yōu)秀的類似研究能采用恰當的方法關注快樂和健康這個課題。其中最優(yōu)秀的是哈佛大學的“成人發(fā)展”研究。它始于20世紀30年代,從哈佛大學選取了250名男性大學生作為跟蹤調查的被試。這項研究發(fā)現,生活得很好的人有一個共同特征,即他們都能成熟面對挑戰(zhàn),他們的人際關系都很好。所以他們更有可能獲得穩(wěn)定的婚姻和健康的生活習慣(他們大多不抽煙、不嗜酒、生活有條不紊)。這項研究的負責人喬治·瓦利恩特(George Vaillant)博士,通過比較被試的“快樂—健康”和“悲傷—疾病”得出了重要結論:⑦有些生活方式導致被試既快樂又健康,而另一些生活方式則相反,使被試既悲傷又多病;但快樂并不是健康的原因,悲傷也不是多病的原因??鞓泛捅瘋悄撤N生活方式導致的結果,正如健康和疾病也是某種生活方式產生的結果一樣。這個最有見地的結論,高度佐證了我們的發(fā)現。
大衛(wèi)·斯諾登(David Snowdon)博士進行過另一項少見的長期研究,即對修女們的研究。這個研究跟蹤記錄了大約700名修女幾十年的信息。這些修女們來自巴黎圣瑪麗亞修女學院。她們不抽煙、不喝酒,也不會性冒險;她們有適當的居住條件、醫(yī)療服務和社會關系。當然,她們也有個體差異。⑧那些從童年期就有較好語言表達能力、受到良好的教育、有正向情緒的修女們活得更健康和長壽。那些在日記中記錄了較多希望和感恩內容的年輕修女,與那些在日記中記錄了較多悲傷和害怕的年輕修女相比,前者保持著健康的生活。不過,也有一些修女上了年紀后身體健康狀況下降,語言能力衰退,情緒時有起伏??鞓泛徒】到洺J遣⑿凶兓?。比如說,那些逐步患上老年癡呆癥的修女,隨著其神經功能不斷衰退,她們的正向情緒也就越來越少。當然,不良情緒肯定不是她們快速神經衰退的原因。
這樣我們就需要更好地了解憤怒、快樂以及焦慮等情緒在漫漫人生路上的長期作用。所以,我們下面就開始關注人生幾十年的情緒變化、擔憂的狀態(tài)等心理健康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