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西制衡”的悖論(2)

晚清背影民國臉:清末民初的那些人和事 作者:諸榮會


1864年7月,曾國藩在湘軍占領(lǐng)了的南京偶然得了一本《萬國公約》,這是他第一次看到這樣的東西,卻對他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曾國藩開始由此思考鴉片戰(zhàn)爭以來,清廷在外交方面的種種得失,尤其有感于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僧格林沁等人,因無知而一味盲目自大、蠻干和胡鬧而導(dǎo)致的損失,覺得不能再搞“顯違條約,輕棄前約”的事了;同時,作為理學(xué)大師、湖湘大儒的曾國藩,又將修身之功用于外交事務(wù),總結(jié)出外交事務(wù)中也要講究和遵守“忠、信、篤、敬”四字,而其根本目的,是要為國家爭取自強的時間。以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曾國藩的這一外交思想,雖有其書生氣的因素,但也不乏務(wù)實精神。然而,在當(dāng)時社會,具有這樣超前眼光和務(wù)實精神的人是十分罕見的。

1870年春天,天津教案爆發(fā),時任直隸總督的曾國藩奉慈禧之命前去處理。接到上諭,曾國藩目瞪口呆,他清楚地知道,此去一定是兇多吉少,搞不好會身敗名裂、死無葬身。他給兒子曾紀(jì)澤寫了一封幾乎是交代后事的信:

余即日前赴天津,查辦毆斃洋人焚毀教堂一案。外國性情兇悍,津民習(xí)氣浮囂,俱難和葉,將來構(gòu)怨興兵,恐致激成大變。余此行反復(fù)籌思,殊無良策……茲略示一二,以備不虞……

當(dāng)時社會的客觀情形,用時人夏燮的話來說是“官怕洋鬼,洋鬼怕百姓。夫至于能怕其官之所怕,則奧東之民……平玩大府于股掌間矣”。耆英在簽訂《南京條約》被罵一年后奏稱:“官與民,民與兵役,已同仇敵。吏治日壞,民生日困,民皆疾視其長上,一旦有事,不獨官民不能相顧,且將相防。困苦無告者,因而思亂?!比绱饲樾沃钡?9世紀(jì)后半葉,更是有過之而無改觀。正如曾國藩在信中所述,他對于這也是看得十分清楚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