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得不說的官本位(1)

中國人“盜墓”VS美國人“盜夢” 作者:白海軍


《史記·循吏列傳·公儀休》中有一個“拔葵”的故事,說的是戰(zhàn)國時魯國相國公儀休提出“使食祿者不得與下民爭利,受大者不得取小”,就是說,如果一個人擔當了公職,那么無論他的官職是大是小,就都不應該再經(jīng)商,因為他已經(jīng)“受大”,就不能再“取小”。有一次,他吃了老婆種的蔬菜后覺得味道很不錯,于是拔光了自家園子里所有蔬菜,不讓家人拿到市場上去賣;又有一次,他發(fā)現(xiàn)家人織的布很好,就立刻把家里的織布機一把火給燒了,他說,我已經(jīng)做了高官,家里再種蔬菜,和靠種菜為生的人搶市場,那他們還怎么活??;家里再織布,那靠織布為生的人又怎么獲利啊。

可是實際上,人往往會得隴望蜀,越來越貪,越富有越貪婪,越有權越欲壑難填。平民百姓為了一己之私不得不艱苦度日,想辦法逃稅,漢武帝為了一己之私,不惜用立國70年的國家資本實現(xiàn)他的宏圖大志,這就是經(jīng)典案例。

陳勝有句名言:“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說出了人的本性。世界上到處都有種族論、階級論、種姓論、貴族論,不管是什么論,有一個道理你很快就能發(fā)現(xiàn):不管是貴族、國王還是神漢巫婆,大家都是人。但陳勝又說了:“燕雀安知鴻鵠之志?!闭l是燕雀?平民百姓,那些服苦役的人,誰是鴻鵠?鴻鵠之志又是什么?陳勝揭竿而起為的是什么?造反,造反的最后目的是什么?他當皇帝,所以,他的鴻鵠之志就是風水輪流轉,該他陳勝當皇帝了,跟著陳勝的一批人該當王侯了。所以,陳勝的兩句格言可以歸結為一個道理:人就要爭取當皇帝。

當了皇帝并不是達到了最高目標,有的人就是那種永遠都有“鴻鵠之志”的人,秦始皇就是這樣的人,漢武帝也是這樣的人,陳勝也是這樣的人,不過陳勝的起點是擺脫苦役,秦始皇和漢武帝的起點是當皇帝。如果把全世界古今中外的皇帝、總統(tǒng)、元首整理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在這一群體中也和普通社會一樣,有為所欲為的,有奮發(fā)圖強的,有安于享樂的,有野心勃勃的,商紂王、尼祿就是為所欲為的;孫中山、越王勾踐就是奮發(fā)圖強的;劉備的兒子阿斗、南唐后主李煜就是安于享樂的;成吉思汗、亞歷山大、秦始皇、漢武帝、希特勒就是野心勃勃的?;实?、元首這一群體總人數(shù)占人類總人數(shù)的比例極小,但整個人類歷史就是被這一小部分人主宰著。

韓非子在《五蠹》中曾說,“私行立而公利滅”,他用矛盾對立的手法說,私利和公利是對立的,其實這話真是真理,私與公就是對立統(tǒng)一的一對矛盾,關鍵就看怎么處理這一矛盾了。換句話說,就是你是要私還是要公?對于秦始皇這類野心勃勃的皇帝來說,他需要實現(xiàn)他的鴻鵠之志,這就需要掌握大量的資源和力量,所以,他當然要公。韓非子接下來就說了,要實現(xiàn)皇帝的國家政策,那就只能“抑私就公”。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