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困咒一:親人之間常常不能相互理解(1)

每顆心都有“病” 作者:林一芳


2005年8月8日 咨詢室1

*親情有時是一種雙向暴力。

在我們的眼里,親情總是溫暖的,它有無上的暖色,甚至散發(fā)著太陽的光輝,以至于令人無法想象,甚至刻意不去直面其冷漠的一面。

翻看手頭的資料,找到曾經(jīng)接手過的這樣一個案例:

17歲的少年UY想從高高的樓上跳下,只因為父母永無休止的指責(zé)和批評。幸好父母及時察覺,并發(fā)現(xiàn)了留下的遺書,悲劇才沒有發(fā)生。

在遺書中,UY寫滿了自己對這個家的痛恨,對父母的指責(zé)和怨言,還有自己對死亡解脫的渴望。遺書讓這對父母一夜之間頃刻白發(fā),拿著寫滿了怨恨的遺書,夜不能寐,心如刀割。在朋友的推薦下,這家人一起來到我這里。

到底是什么樣的仇恨,讓這個兒子居然可以如此漠然,寧愿用死亡留給父母永世的傷痛?又到底是何種深切的內(nèi)心苦痛,讓十七歲的花季男孩寧愿選擇毀滅,也不愿多活一天?

UY在遺書中寫道:因為這些所謂的親人,給予我的壓力太多,讓我找不到生存的快樂。他們傷害了我!我不快樂,不開心,不知道活著有什么意思!

在咨詢室里,UY說因為長年受到父母的嚴(yán)厲管教,做錯了事大多是責(zé)罵,動輒遭受拳打腳踢,關(guān)在黑屋子里,久而久之,他自卑到了極點,對自己失望透頂。在學(xué)校里交朋友很少,因為他覺得自己很笨,不夠聰明,不會有人與自己交往。成績本來就不好,在學(xué)校里老師也不喜歡。在他眼里,每個人都那么討厭自己,那么鄙視自己。

UY說,如果可以死的話,就不用拖累父母,也不會再讓父母拿自己出氣,這對雙方都是一個解脫,更重要的是以此報復(fù)父母,折磨父母。

這種想法聽起來簡直匪夷所思。讓人禁不住想問:為何親情會成為一種雙向暴力?

在UY選擇要自殺的一剎那間,其實已經(jīng)失去了自我控制的能力。拿簡單的話來說,就是他已經(jīng)不是真正的自己了。為什么這么說呢?拿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來解讀,人有三個“我”,一個是本我,一個是自我,另一個是超我。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看到一個人憑借理智和意志力,即便遇到傷害也能夠做出忍耐,不至于和人馬上起沖突,那就是他用“超我”來控制了“本我”。而事實上在他的“本我”心理中——如果將其中的一些想法像放電視一樣公之于眾的話,會叫人大吃一驚的——他也想過痛打?qū)Ψ揭活D,甚至要對方以死來滿足自己受到的傷害。

從弗氏的角度來分析人格,人類生存的這三種形態(tài),從本質(zhì)上來說,本我其實無所謂丑惡,因為它來自本能的自己。出于對自我的保護,人類的私心自古有之,然而通過不斷修煉,心靈是可以獲得提升,變得越來越純粹的。所以我們的社會中有了心理治療師,有了各種流派和學(xué)術(shù)的融合,有了各種不同心靈交流的模式,目的就是為了讓人類的身心獲得健康自足的發(fā)展,而在這種探索之下,我們超越“本我”尋找“真我”,在心靈的凈化中尋找真快樂。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