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4日的下午,我寫完這本書初稿的最后一個字,沉浸于一種純粹的幸福感中。這幸福感如此巨大而令我不能自已,我必須走出門去,將它放到大街上,放到天底下。
這一天是周日,也是北京空氣污染指數(shù)令無數(shù)人惶恐和詛咒的一個日子。而處于幸福感籠罩中的我,在陰霾中無目的地健步如飛,對于空氣的污濁毫無感覺。
坦率地說,在寫這本書之前,我并未預(yù)料,這個寫作的過程會給我?guī)磉@么大的精神收獲。
寫作的過程中,挖掘十幾年來我與孩子所經(jīng)歷的一幕幕、一樁樁,我數(shù)次痛哭。有傷心的哭,有感動的哭,有幸福的哭,也有愧疚的哭。哭過之后,情緒得到疏解和調(diào)整,我才能平靜地接著往下寫。而我書中的情感卻是非常節(jié)制的,因為我并不想通過煽情而贏得讀者的眼淚,這不是我寫這本書的目的。
我只是想說明,我對這本書的信心首先源于它的真——敘事的百分百真實與情感的百分百真摯。而這種真,既源于我15年(從懷孕到孩子14歲)的豐富經(jīng)歷——所有“原材料”都是原生的、鮮活的、具體的,也源于我的全情投入。
這種全情投入的狀態(tài),使我變得“一根筋”,對寫作之外的所有事情都麻木起來。就在初稿進入尾聲的日子,我的工作上出了紕漏,我所負責(zé)的報紙版面出現(xiàn)了一個較大的錯誤,幾乎損害到我在6年的編輯工作中建立起來的敬業(yè)、專業(yè)的良好形象。我深知,這是因為我“心在別處”。對此我非常慚愧,對于部門領(lǐng)導(dǎo)含蓄的批評也心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