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開創(chuàng)“弘治中興”的仁君,朱祐樘是極其刻苦好學的一位,他做太子的時候,每逢讀書上課,聽講都格外專心,也極其有禮貌。老師講課出現(xiàn)錯誤,他并不當場指出來,而是用沉默的方式來提醒老師,既堅持自己,又尊重老師的尊嚴。而他對于文臣的禮敬,也從此終其一生。
朱祐樘與父親朱見深有一個相同點,就是善于耐心聽取別人的意見。但兩人的不同點是,朱見深經(jīng)常只聽不做,朱祐樘則只要覺得對,就立刻做。《明史》上對他記錄非常多的就是他的“勤于納諫”,比如吏部尚書王恕要他把全國各地官員的名字貼在皇宮柱子上,以便隨時查閱,朱祐樘當天就貼上了。兵部尚書馬文升要朱祐樘節(jié)省宮廷開支,朱祐樘立刻下令,從當月的開支開始削減。禮部尚書丘浚給朱祐樘上《大學衍義補》,朱祐樘閱后很高興,立刻下令福建地區(qū)刻印,全國發(fā)行。外表溫和的朱祐樘,做事卻是個風風火火的人。
朱祐樘執(zhí)政時代,和父親朱見深相比,最大的差別就是效率。“弘治中興”時期,中央政府機構(gòu)有明文規(guī)定,對已經(jīng)熟悉的奏章,處理時間不能超過兩天,對不熟悉的奏章,處理時間不能超過三天。對需要不同部門聯(lián)合處理的奏章,處理時間不能超過十天。特別重大的軍機事件,處理時間最多寬限五天。朱見深在位時代人浮于事的局面,一度大為扭轉(zhuǎn)。
被看做“守成之君”的朱祐樘,在位期間做的最重要改革,就是“折納銀錢”制度,即在收取賦稅時,允許農(nóng)民將應繳糧食中的一半,用白銀來充繳。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制度,從弘治五年(1492)實施開始,就極高地提高了政府稅收。而且在之后的近百年里不斷完善,到了八十年后的萬歷時代,它有了一個著名的稱呼--一條鞭法。
朱祐樘得到后世稱頌的,除了他的勤政與人品外,就是他對文臣的優(yōu)禮,比如他極其信任的左都御史戴珊。弘治十八年(1505),朱祐樘接見戴珊時,特意贈給他一錠白銀,并解釋說,這一點錢,多少能夠表彰戴珊的廉潔?;实劢o臣子送錢,明朝并非首例,但僅為表彰道德,確為首例。戴珊晚年,多次請求退休,朱祐樘對戴珊說:“我把天下大事交給你,就像對待家人一樣,而今太平盛世尚未實現(xiàn),怎么能說走就走呢?”聞言的戴珊流淚說:“我只有死在任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