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大院位于西單,當年是清朝的鄭王府,里面有兩重巍峨的大殿,還有花園和假山。當春天到來的時候,說它是花木蔥蘢也不過分。但這是六十年代的舊皇歷,如今花木已被刈除凈盡,因為是古建筑的緣故,大殿還沒被拆掉,但已被高層建筑圍起,像徽欽二圣一樣坐井觀天。
我們雖沒作過幾首詩,但因為詩文的熏陶,有一點詩人的氣質(zhì)。在生活中不論走到哪里,經(jīng)歷些什么,總會由眼前情景中引發(fā)出綿綿不絕、難以名狀的花絮般的感觸,好像電影中的背景音樂一樣。由于在這些感觸中沉溺日深,時常不由自主地對這些東西作一種形而上學式的思考。一個基本的想法就是:這個世界提供給我們的東西,除了表層的符號外,還有一些深層的實質(zhì)性的東西。表層的符號多半是浮光掠影、無足輕重的東西,就像一件物品或一個人的名號,對事態(tài)沒有實質(zhì)性的影響。由于有這樣一層想法擱在心里,我們對名號一類東西的記憶十分差勁,有時候看完一本小說,情景脈絡的勾連變化記得清清楚楚,回憶起來如同身歷其境,在其間漫游一般,就是人名一個也沒記住。當然,如果一個名字的構成戲劇性地影響了情節(jié)的變化,記住這個名字也很自然,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它就不光是名號,同時也介入了實質(zhì)的層面。
除了無關痛癢的符號外,還有一些實實在在地影響我們存在狀態(tài)的東西。譬如那些奇妙的感觸,以不同方式攪動內(nèi)心的波瀾,像是生活中的調(diào)味劑,它們就是表層下的實質(zhì)性的東西。在感觸的層次之下,還隱伏著更深一層的實質(zhì),代表著這些感觸的前因后果,來龍去脈。如果再往深里挖掘,就會看到一個隨著時間的推進不斷被揭示出來的龐大的網(wǎng)絡結構。這些東西才是這個世界較為深邃的一面。
不知為什么,世界上的人很少對這些東西感興趣,他們對于偶然形成、無關痛癢的表層符號感到更大的興趣。我有一位同學,小小年紀就表現(xiàn)出了對于官面人物的極大興趣。我聽過他興致勃勃地列舉政府里夠得上級別的大員,他們在何部何委任何職,出身何處,他們歷史上的升遷,種種官場掌故,種種人際關系,如數(shù)家珍一般。我一點看不出記熟這些東西有任何意義,看不出從中可以歸納出任何有意思的結果。一個叫某個名字的人在某年某月坐在某個官位上,好像是一件極為偶然的事情,記熟這些東西,和記熟后院哪一片樹葉落在臺階上,哪一片落在墻角,哪一片落在塘里沒有什么實質(zhì)性的區(qū)別??墒窃谖覀儗W過的一些學問里好像就充斥著這樣的東西。譬如歷史,記錄的多半是一堆皇帝和權臣你上我下,相當于一個官場掌故的集成。特別是政治,講述的無非是一些處于社會較高層次的人偶然形成的一些觀念,好像池水上浮起的一層泡沫,很少包含必然的成分。所以我們對政治總是提不起興致來。當年高考,我和小波別的考得都不錯,唯有政治考得一塌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