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左右,蔡元培擔任北大校長。擔任校長后,一批精英知識分子集中在北大。蔡元培來了以后,經過別人推薦,他聘請了陳獨秀作文科學長。陳獨秀又推薦胡適,章士釗又向蔡元培推薦李大釗。
——北大中文系教授錢理群
蔡元培“兼容并包”,不計門派。辜鴻銘、黃侃、劉師培思想守舊,但舊學深厚,蔡元培便聘他們在北大講學,只要他們不鼓吹復辟。
蔡元培聘辜鴻銘講西方文學,這個身穿棗紅馬褂、留著小辮子的文化怪人,守舊偏激,但學生們仍能從他的言論中,感受到赤子之心。蔡元培對學生說,希望你們學辜鴻銘先生的英文和劉師培先生的國文,但不要像他們那樣擁護復辟。
蔡校長聘請梁漱溟做哲學系教授,同樣不拘一格。梁漱溟只有24歲,沒上過大學,自修的印度哲學。蔡元培讓這位只有中學文憑的年輕人在北大哲學系執(zhí)教,造就了一顆學術明星。
實際上,20世紀20年代的時候,中國整個知識分子精英都集中在北大,它所形成的“北大精神”,實際上在某種意義上代表了現(xiàn)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某種精神,或者說北大精神代表了整個中國現(xiàn)代知識分子,它樹立了基本的范式。
——北大中文系教授錢理群
在中國的大學里面,相對來說有獨立風格的北大,是最明顯的。不見得北大出來的人都比別的地方強,但北大人走到哪兒,都能認得出來。
——北大中文系教授陳平原
比較一下20世紀初的上海和北京,新文化運動似乎應該在上海爆發(fā),但事實上卻發(fā)生在北京。或許,只是因為北京有蔡元培的北大。1918年12月17日,北大二十周年校慶,為了20年來第一次校慶,吳梅副教授譜了校歌,校歌最后一句歌詞是,“喜此時幸遇先生蔡,從頭細揣算,匆匆歲月,已是廿年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