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必須有大師”,這是20世紀20年代飄蕩在清華園的理念。那時候的清華出手闊綽,廣聘天下名師,一時間,清華群星璀璨,光耀西山。
清華工字廳的這個院落,荷花搖曳,藤蘿纏繞,住在這兒的大師吳宓,管它叫“藤影荷聲之館”。吳宓自稱“奠居”,意思是,更合適住在這兒的人還沒到來,自己不過是為他們將來在這里住得更好打個前站。這就是吳宓給自己的定位,鞠躬盡瘁,甘作清華名師的護衛(wèi)走卒。
當時,清華學校還是一個普通的留美預備學校。學生到這里來,主要是念英文,然后念一些歐美的文化,也念一點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它就是一個預備學校。但是1925年的時候,曹云祥校長覺得這樣是不夠的,應該提高這個學校的水準,準備建立研究院。首先從國學開始建設,他就找了胡適,請胡適到清華來做研究院的導師。胡適說,“我沒有資格,給你推薦三個人”,第一個是梁任公,就是梁啟超,第二個是王靜安,就是王國維,第三個是章太炎,后來章太炎沒有接受這個聘任,梁任公接受了。當時聘請的研究院主任,是哈佛大學畢業(yè)的吳宓先生。
——清華大學原中文系主任 徐葆耕教授
1925年,清華國學院導師王國維,住進南院靠西的這排中式房屋。每天上午,王國維從這里出發(fā),走向清華學堂。下午和晚上,他會回到書房讀書和寫作,過著半封閉式的生活。早在20年前,王國維便已寫成《人間詞話》,那是20世紀中國美學的重要成果。
吳宓作為主任,去請王國維到學校來擔任導師的時候,到了王國維家里,行三叩首禮。王國維很感動,覺得吃洋面包的這個年輕人,還很尊重自己,所以很痛快地就來了。
——清華大學原中文系主任 徐葆耕教授
《人間詞話》描述求學的最高境界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王國維懂英文、德文、日文,這讓他研究宋元戲曲史時,獨樹一幟,成為用西方文學原理批評中國舊文學的第一人。
清華國學四大導師中,最年輕的是趙元任。1910年,趙元任以第2名的好成績,考取清華第二批庚款留美資格,進入康奈爾大學攻讀。1918年,趙元任獲得哈佛博士學位。兩年以后,趙元任回到清華任教,擔任心理學及物理教授。
趙元任先生本來在國外是學物理和哲學的,但是他也非常喜歡研究音樂、音韻學和語言。請他到國學院來,他開了一些語言方面的課程。
——清華大學原中文系主任 徐葆耕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