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為什么本書還要用三分之一的篇幅來介紹演示技巧呢?簡要回顧一下演講的歷史,我們就知道答案了。
在20世紀中葉那個天昏地暗的年代, 演講以一種交流的形式出現(xiàn)了。 那時,公司里的同事會幾個人聚在一起彼此交換想法,地點則在一塊夾紙白板旁邊。在這種場景下,夾紙白板作為所有參與者都可以看見并交換想法的平臺,自然成了中心。同時,它還可以用來記錄大家的想法,以便稍后整理并分享給未參與的人。相對于黑板寫完就得擦的弱點,夾紙白板是一個顯著的進步,并由此迅速成為商業(yè)中廣泛使用的演示媒介。
在它的早期應用中,板上的白紙有兩個作用:一是會議中的演示,二是會后作為文件存底以便將來整理、傳閱。這種功能的雙重性可以稱為“演示—記錄綜合征” (Presentation—as—Document Syndrome) 。但是從一開始,演講的立足點就完全錯了。將演示和記錄功能合而為一,也就是草率地假定:這兩種功能在一起可以各自發(fā)揮作用,但事實卻是兩種功能都發(fā)揮不出來。演示和記錄畢竟不一樣。演示是為了在演講中展示自己的觀點,記錄則是為了在演講結束后供人查閱、參考。
這種先天缺陷在科技進步的催化下不斷變異和發(fā)展,直至演變成今天越來越糟糕的演講實踐。
在20世紀60年代,演講使用的媒介是一種老式投影儀,需要人工一張張換透明膠片。這種笨重的機器開始只在普通的保齡球館使用,后來步步高升進入豪華的會議室、董事議事廳,成為美國企業(yè)的會議設備中必不可少的一項。歸根結底,這種投影儀只是“演示—記錄綜合征”的又一個表現(xiàn)。塑料膠片的記錄功能是那些關注演講卻不能到場的人的福音,這讓他們在缺席的情況下仍能獲知演講內(nèi)容,只需要說一聲“嘿,給我復制一份膠片”就能搞定。這句話后來也在職場廣為流行。
到了 20 世紀 80 年代,演示媒介由普通膠片進化成了約 35 毫米膠卷大小的幻燈片,演示看起來也更加專業(yè)。但是功能的雙重性問題依然困擾著這種新的媒介形式。新的形式也提升了其作為文件的記錄功能。這些膠片的副本不僅可以在演講后分發(fā)出去,還可以在演講前就發(fā)出去。膠片可以在演講過程中用做“小抄” ,提醒你要點,也可以作為“擺事實”的利器,或者以此為準統(tǒng)一公司上下信息的傳達。
伴隨這種改變而來的,是曾經(jīng)的那句“嘿,給我復制一份膠 片”變成了“嘿,給我復制一份幻燈片” 。 而演講者在演示幻燈片的同時想到日后得存檔,不得不在上面寫滿詳盡的文字說明,填滿數(shù)字和圖表。結果,這種密密麻麻的幻燈片給聽眾帶來了巨大的視覺“挑戰(zhàn)” , 用來幫助聽眾理解演講的媒介卻成了演講的障礙。
到了 20 世紀 80 年代后期,電腦代替幻燈機成為演示的主要媒介,軟盤則用來保存資料并成為分發(fā)媒介(medium of distribution) 。這時,再說“給我復制一份幻燈片”就落伍了,但是會前會后聽得最多的還是這句話。雖然媒介工具改進了,但人們的說話習慣卻保留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