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七七事變”以前的日本侵略行為(3)

高陶事件始末 作者:陶恒生


華盛頓會議(Washington Conference)——日本在巴黎和會獲得豐碩成果之后,又屢逼中國讓出更多山東利益,其在遠東勢力逐漸擴大,開始在太平洋區(qū)域與英美競爭海軍裝備,及政治、經(jīng)濟上的實力,其勢直接沖擊英美之既得利益。美國總統(tǒng)哈定(Warren G. Harding)遂召集中、英、美、法、意、日、荷、比、葡等八國,在華盛頓舉行會議,討論限制海軍軍備及太平洋遠東問題。1921年11月底正式開會,美國代表為國務卿許士(Charles E. Hughes)、前國務卿羅脫(Elihu Root)、參院多數(shù)黨領袖外交委員會主席勞鉅(Henry Cabot Lodge, Sr.)、少數(shù)黨領袖關稅問題專家恩特梧特(Oscar W. Underwood)。日本派貴族院議長德川加達、海軍大臣加藤友三郎、駐美大使幣原喜重郎等為全權(quán)代表。我國派駐英大使施肇基、駐美大使顧維鈞、大理院長王寵惠、廣州政府副外長伍朝樞為全權(quán)代表。會議決定之主要議案為:(一)海軍軍備限制:規(guī)定美、英、日軍艦總排水量之比例為5∶5∶3;(二)英、美、日三國維持太平洋諸島、香港等要塞與海軍基地之武備現(xiàn)狀;(三)四國協(xié)約:英、美、日、法四國間各尊重其在太平洋方面之島嶼、屬地、領土之權(quán)利;(四)九國公約(Nine Power Treaty):參加華盛頓會議之英、美、日、法、意、比、葡、荷及中國,共同締結(jié)九國公約,尊重中國之主權(quán)獨立及領土行政完整,予中國充分機會以發(fā)展及維持穩(wěn)固之政府,中國實行開放門戶以維持各國在華工商業(yè)之機會均等,不承認某一國之特殊權(quán)利;(五)山東問題:日本同意交還青島及膠濟鐵路,另訂條約十一款,附約五款以徹底解決山東懸案。

非戰(zhàn)公約(Kellogg-Briand Pact)——華盛頓會議僅限制主力艦和航空母艦的噸位,英、美、日、法、意諸國乃紛紛建造輔助艦只以為競爭。美國乃于1927年提議召開海軍軍縮會議,法、意拒絕,日、英同意參加,會議于6月在日內(nèi)瓦舉行。日本派朝鮮總督齋藤實、駐法大使石井菊次郎等為代表,但英、美、日三國意見不能協(xié)調(diào),會議無結(jié)果。次年,美國提議,國際間之糾紛,不應訴諸武力,而應以和平手段解決之,各國響應,主張締結(jié)“非戰(zhàn)公約”。8月,所有加入國際聯(lián)盟的國家,于巴黎簽署“非戰(zhàn)公約”。

倫敦會議(London Conference)——1930年1月,美國胡佛(Herbert Hoover)總統(tǒng)再與英國首相麥克唐納(Ramsay MacDonald)協(xié)商,在倫敦召開海軍軍縮會議,日本派前總理大臣若槻禮次郎、海軍大臣財部彪、駐英大使松平恒雄等為代表。英、美、日三國達成巡洋艦、驅(qū)逐艦、潛水艇之軍備限制。

綜觀上述各種組織及會議,英、美、法等國莫不以限制日本擴張勢力為前題,而許多會議均為美國所主導,日美間之關系逐漸形成對立。自大正初年(1912)至昭和初年(1926),日本之外交方針為采取國際協(xié)調(diào);自昭和七年犬養(yǎng)毅被刺以后,軍閥主義者之勢力大增,遂轉(zhuǎn)變而主張強硬外交,終至使日本成為軍國主義的侵略國家。

三、日本炮制的侵華事件

1929年美國發(fā)生經(jīng)濟恐慌,波及世界各國,日本經(jīng)濟亦因之引起嚴重不景氣。由于日本政府的政策受政黨所左右,政黨又為財閥所支配,其作為不能代表民意,為人民普遍失望,少壯軍人及右派勢力乃乘機抬頭,鼓吹獨裁政治。他們認為只有樹立極端國家主義的“法西斯制度”,才能恢復政治秩序以挽救國運。這股政治勢力主張政府采取自主的強硬外交,反對國際組織的經(jīng)濟封鎖,否認“九國公約”對日本的約束,對內(nèi)改造政體以安定國民生活,對外擴充版圖以充實資源。這個美其名為“昭和維新運動”的國家主義運動,很明顯的是以幅員廣大的中國為標的,其侵略策略,一為進占滿蒙,以阻遏蘇俄之東進與南下;一為南進,以驅(qū)逐歐美勢力于中國及亞洲之外,藉以稱霸世界。但無論日本之北進或南進,均以進占滿蒙為第一步驟,進而遂其獨霸東亞的野心。這是為何日本迭次借故侵犯中國,蓄意制造地方事件,再將之擴大為事變,進而引發(fā)戰(zhàn)爭的原因。

1931年11月,英、美報紙披露1927年7月日本前首相田中義一關于“滿洲問題”的“田中奏折”,其中有“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的言論。雖然這個奏折的真?zhèn)沃两裆袩o定論,但是日本始終有一個錯誤的觀念,認為中國的統(tǒng)一,將成為該國發(fā)展的障礙。1928年,當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消滅殘余軍閥之際,日本即出兵山東阻擾蔣總司令率軍前進,釀成“五三濟南慘案”。嗣后,又因未能獨霸我國東北鐵路礦山等經(jīng)濟資源,突于1931年9月18日制造“沈陽事變”,并于翌年策動東北獨立,扶植偽“滿洲國”,繼而竭盡各種陰謀,以圖分割華北各省,終于在1937年7月7日,發(fā)動全面對華戰(zhàn)爭。事實證明日本侵略中國的種種行動,絕非偶發(fā)事件,而是早就有決策與計謀的。

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起,至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fā)的六年間,為日本發(fā)動東亞及太平洋戰(zhàn)爭的準備時期。這期間,日本在中國土地上制造了無數(shù)大大小小的事件,中國政府極度隱忍,國家主權(quán)嚴重受損,人民遭受戰(zhàn)禍涂炭。以下略述幾樁日本人在中國土地上制造的主要事件,以及中國政府逆來順受,被逼簽訂的一些“協(xié)議”。這些事件幾乎都是首尾相接、脈絡相連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