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石(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本刊編委)
蔣介石的正確或不正確的反省,深刻地影響著此后一段時期臺灣歷史的發(fā)展進程。有些反省起了好作用,有些則如噩夢一樣,仍糾纏著、牽累著歷史的新一頁。
蔣介石是一個愛反省的人。他的日記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就是他的反省記錄。一周過了,有《本周反省錄》;一月過了,有《本月反省錄》;一年過了,也常有“本年反省錄”一類的記載。
自然,丟掉大陸,對蔣介石來說,可謂創(chuàng)痛巨深。他有很多反省,也有許多自責,日記中常見“愧悔無地自容”、“幾無面目見世人”等字樣。他甚至有過“遁跡絕世,了此一生”的念頭。但是,蔣性格頑強,《反省錄》自稱,所造罪孽,不能怨天尤人,只能待罪補過,以求自贖。(《民國38年反省錄》,《蔣介石日記》手稿本。以下所引蔣的反省多出自《蔣介石日記》,不一一注明)與此同時,他在臺北開辦革命實踐研究院,調集干部學習,總結經驗,多次發(fā)表演講,其中也有大量反省、檢討的內容。
【“近因”:“外交失敗”、“軍事崩潰”】
1949年3月底,蔣介石在《上月反省錄》中表示,要徹底檢討失敗原因,擬成條目,以便反省與改革。條目自甲至寅,共13條之多(以下簡稱《反省十三條》),但寫得很簡略,多數(shù)條文只有一句話, 1951、1952、1953這幾年,蔣介石逐月審讀1944年至1948年的日記,不時寫下心得。1951年10月,他審閱1947年6~7月的日記后,決定將這一段失敗期間的日記秘密印刷,分贈部屬,共同研討過去的得失。同年12月25日,他要蔣經國研讀自己1945年的日記,認為其經歷教訓,比讀任何歷史都有益。1952年,蔣介石再次決定將1944年的日記先行付印,供干部研究。
研究蔣介石的《反省十三條》,綜合考察蔣遷臺前后的其他日記與文章,這一時期,蔣介石的反省大致可分為八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