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的時候也可以多說說風和雨的故事。但是不要聽到孩子說了好玩的故事,就要求他畫出好看的圖。5歲的孩子畫出的東西還不是很具體,只能表現(xiàn)出大致的輪廓。等到7歲以后,他們就可以用很多種手法來描繪一個名詞,那時就會畫出內(nèi)容更豐富的作品了。很多父母希望孩子能快點畫出有形態(tài)的東西,總是讓他們覺得有急切的目標要完成,這樣會給孩子造成負擔。
5歲左右的孩子應(yīng)該練習多樣性思考。這個時期的孩子通常和媽媽在一起的時間比和爸爸在一起的時間多,因此總會問媽媽,這個怎么畫,那個怎么做。這時媽媽不要直接向孩子描述物體的形態(tài),可以給他講述一個與這個名詞相關(guān)的故事,讓他展開想象,不要說“風是這樣畫的”、“風應(yīng)該這樣畫”。可以問他:“是不是刮風的時候很多樹葉都刮走了?”“是不是下雨的時候天變得很黑,雨傘都飛走了?你記得上次的事嗎?”說一些這樣的故事可以幫助他們想起刮風下雨時的情景。不一定要畫出來,通過簡單的對話,讓孩子想起各種刮風的情景就可以起到活躍大腦的作用,讓他們聯(lián)想起各種單詞、各種事物。孩子長大以后遇到相關(guān)主題,比如寫文章或者畫畫時,可供選擇的材料就比較豐富,而且由于有過類似的思考過程,完成起來會比別人更輕松,成果更優(yōu)秀。
讓8歲左右的孩子畫冬天的風景,他們通常會畫堆雪人或者扔雪球的情景,其實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常見的并不是這些東西。雪融化造成的臟兮兮的馬路,賣烤地瓜的叔叔,掃雪的工人,做泡菜的姥姥和媽媽,這些才是最常見的冬日風光。
但是很多孩子已經(jīng)在腦海里形成了一個公式——冬天=雪,已經(jīng)形成慣性思維,沒有思考的過程,反而無法表現(xiàn)最常見、最簡單的事情,或者說習慣不去表達這些。所以如果自家的孩子正好是4—6歲,有計劃地訓練他用多種方式描述一個主題,打破慣性思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