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中國青年報》上劉工昌老師《當老師還有什么意思》一文,我非常理解劉老師的心情和情緒。但我絕對不同意他的基本觀點。我認為,劉老師所面臨的問題,是社會危機在教育上的反映,是社會人與人之間不正常關系在師生關系上的反映。
我這里假設一個例子:一位本來非常愛學生的年輕女教師,有一天晚上她幾個月大的嬰兒突然發(fā)高燒,于是,她半夜起來抱著孩子奔醫(yī)院,到了醫(yī)院叫了很久不見醫(yī)生出來,好不容易醫(yī)生出來后卻對她一陣呵斥:“吼什么吼?有什么大不了的?”然后很敷衍地處理了孩子的病情。等這位女教師回到家里,天已經(jīng)亮了。頭暈腦漲的她不得不趕往學校,在上班途中,因為心急而誤闖紅燈,警察過來自然又是一頓臭罵,然后是罰款。等她趕到學校大門,迎面是校長嚴厲的批評:“看看時間!為什么遲到?對不起,這個月的獎金只好按規(guī)定扣除了。” 我們設想一下,當這位心力交瘁的女教師來到班上,看到有幾個學生正在打架,她將會怎樣?十有八九她會失去理智做出一些平時不可能做出的有違師德的粗暴行為。然而,一旦這樣,她將招來整個社會輿論的譴責,甚至有可能因此而下崗。是啊,這位老師是多么令人同情?。∮纱丝磥?,當整個社會人與人之間都處于一種“不順氣”、“想罵人”的關系之中,人們的交往便不自覺地開始了“惡”的循環(huán)。教師對學生的粗暴,不過是這“惡循環(huán)”鏈條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而已。
但是,當我們面對童心的時候,能不能讓這“惡”的循環(huán)暫時中斷一下?如果我們是從事其他工作的,我們把自己所承受的委屈傾斜在我們的工作對象(服務對象)上,雖然也是不對的,但似乎還是可以被“原諒”,因為這里的“對象”是成人。然而,教師所面對的,是成長中的孩子!他們有著稚嫩而純真的心靈,他們不應該成為我們的“出氣筒”。寫到這里,我又想到了幾年前看到的一則報道,說國外(好像是法國)的一家幼兒園里突然闖進一伙恐怖主義分子,面對歹徒,極度恐懼的年輕女教師想辦法讓孩子們把眼前的一切恐怖都理解為一場游戲。女教師的想法很簡單:不能讓幼小的心靈蒙上恐怖的陰影,盡管她自己正處于極端恐怖之中!這就是真正的人道主義!這個真實的例子與現(xiàn)在劉老師所說的情況當然不完全貼近,但人道主義精神是相通的。
都說教師是富有犧牲精神的,人們往往只看到他們在物質(zhì)方面的犧牲,或最多再加上體力甚至包括生命的付出,而沒有看到,我們的教師在自己蒙受生活種種不公的情況下,忍辱負重地愛著孩子,不把自己所遭受的“恐怖”轉(zhuǎn)嫁給孩子,這才是真正偉大的犧牲精神!可能我的許多同行會說,這樣做不是太難嗎?不是太苛求我們了嗎?我說,對有些人來說,的確很難,但這是教師最起碼應該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