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對高麗官商貿易極為照顧,高麗商人只要持有明朝頒發(fā)的路引或文印,就可以來往于明朝的任何可以經(jīng)商的地方。請注意是任何地方。與中國的態(tài)度相反,高麗王卻只對官方貿易積極運作,對于民間貿易則采取了排斥態(tài)度。
但由于蒙元勢力猶存,而且其與朝鮮又有姻親關系,所以,洪武一朝中國與高麗的關系起起伏伏,朝貢貿易也是開開關關。直到洪武二十年蒙元在東北的勢力被徹底清除之后,中國和高麗的關系才開始向友好方向發(fā)展。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七月,李成桂自立為王,高麗進入李氏朝鮮階段。但因為雙方互信度非常低,中朝之間仍然沒有建立正式邦交。與此同時,朝鮮相繼發(fā)生兩次內亂。先是李成桂在兩個兒子被殺后將王位禪讓給次子李芳果。一年半后的1400年1月,李芳果的四弟和五弟在都城開京發(fā)動巷戰(zhàn)。一個月后李芳果失敗,十個月后禪讓給五弟李芳遠。
后是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建文四年(1402年)十月,朱棣即位改元之后便派人出使朝鮮。朝鮮隨即派人前來朝賀。因此,第二年四月便給朝鮮王頒發(fā)了新的誥命和印章。十月再次派遣宦官、翰林到朝鮮頒授國王冕服、各類冠服等,并附了一份豐厚的禮物。
朱棣推翻自己的侄子后,大多數(shù)藩屬國并不認同,或者認為朱允炆會卷土重來,因此朝賀永樂登基非常不積極。李氏朝鮮作為唯一一個恭賀的藩屬國,朱棣對其好感肯定會急速上升。因此,中朝貿易進入高潮也在情理之中。
朝鮮的貢物在永樂朝主要是金銀、馬匹、人參以及紙張。因為朝鮮的造紙技術較高,明朝政府經(jīng)常要求朝鮮貢獻紙張。例如永樂四年(1406年)進獻了純白厚紙3000張,次年又貢獻純白紙8000張。永樂六年正月朝鮮王向全國發(fā)布造紙令,五月和十一月分別貢獻純白紙1萬張、純白厚紙6000張。永樂時期,朝鮮進貢的紙張超過10萬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