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回:明帝國的短視:海上貿(mào)易興盛與衰敗(12)

白銀帝國:翻翻明朝的老賬 作者:李連利


隆慶開放:明代的有為之君

嘉靖臨終前干的好事

在對走私、海盜的強(qiáng)力鎮(zhèn)壓的過程中,許多有識之士明白了問題的所在,在隆慶年間海禁政策終于有了松動。其實,早在這之前的1564年,一份奏章上面的觀點就引起了嘉靖皇帝的注意:自倭寇犯我東南沿海之后,臣等雖奮力剿滅但成效不彰。其原因就在于,海邊居住的百姓不出海就沒辦法生存,海外的國家如果沒有中國的絲綿帛錦等產(chǎn)品幾乎無以立國。我們守衛(wèi)邊疆越嚴(yán),他們對中國產(chǎn)品的渴望就越甚。私下交易由此便產(chǎn)生了,如果私下交易不能實現(xiàn),那么就只好搶了。古人曾說,掃除壞的東西就如同掩埋鼠穴,需要留一個,如果都堵死了,那么處處都會被咬壞。

嘉靖皇帝放下奏章之后,思考良久。他知道譚綸說的確實有道理,處處防等于處處沒有防。然而,他卻不敢主張開放禁海。嘉靖皇帝知道自己的名聲不好,24年前一群宮女差點兒要了自己的命,而如今全天下的百姓幾乎都在盼著自己死。即使這項政策是正確的,在他手中開始恐怕仍然會引來眾人的不滿。因此,倒不如留給自己的繼承者讓他來解決,以博取萬世好名。

三年后,這位雖然極有政治手腕卻無治國才能的嘉靖皇帝死了,民間歡呼雀躍。繼位的隆慶皇帝也就是后來的穆宗皇帝朱載垕登上了歷史舞臺,盡管他在位僅僅六年,卻博得了后世的好感,他的一系列治國新政,被后人稱為“隆慶新政”。在福建官員的建議下,隆慶決定在月港設(shè)立海澄縣,施行“開放海禁”政策。他不僅讓海疆獲得了安寧,在他的支持下,“隆慶議和”后的北部邊疆也獲得了安寧。

在嘉靖年間,明帝國的走私經(jīng)濟(jì)形成了四大基地:澳門、福建海滄、浙江雙嶼、福建月港。

之所以選擇月港,那是因為1557年包括倭寇在內(nèi)的各方走私者以及海盜勢力曾經(jīng)大鬧月港,月港是當(dāng)時中國最大的走私基地。沒有辦法,福建巡撫譚綸只好招撫這些海盜,并在月港設(shè)海防同知,將靖海館變更為海防館。到了1576年月港開放海禁之后,月港的收入大增。

月港開放實際上是將走私變成合法,它有三大好處:防止給國家尊嚴(yán)帶來傷害;將走私流失的稅收予以收回,充實國庫;防止內(nèi)陸商品大批流向國外。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