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jié) 袁世凱時代(1)

紅色覺醒:從鴉片戰(zhàn)爭到南湖紅船 作者:陳杰


一、一樁血案引發(fā)的革命 二次革命

袁世凱是何許人也?為何他會在中國從專制走向共和的關鍵時刻成為風云人物?這要從甲午戰(zhàn)爭前說起。

袁世凱,字慰亭,河南項城人。其家族是地方名流、官宦世家。其叔父袁保慶為李鴻章淮軍中人,借此關系,袁世凱在科舉失意以后,就到山東投靠其叔父的結拜兄弟吳長慶,進入淮軍謀職,開始了他傳奇式的軍旅生涯。

袁世凱初次嶄露頭角是在朝鮮。1882年,朝鮮漢城的駐軍因為長期不發(fā)祿米而發(fā)動兵變,被朝鮮高宗的寵妃閔妃趕下臺的大院君趁機煽風點火,發(fā)動兵變。士兵襲擊了日本人所訓練的“別技軍”總部下都監(jiān),處決日本教官,并攻進了昌德宮,閔妃外逃。日本以此為借口,派出一個步兵大隊、海軍陸戰(zhàn)隊

150人和四艘軍艦進行軍事威脅,要求朝鮮懲兇賠款。為阻止日本干預朝鮮事務,清政府立刻派出了北洋海軍威遠、超勇、揚威等軍艦前往朝鮮,并派吳長慶率軍入朝。清軍逮捕大院君押送天津,扶植閔妃集團重新掌權,阻止了日本的侵朝陰謀。事后,袁世凱被任命為清朝政府的駐朝代表。

短短兩年以后,日本駐朝公使竹添進三郎聯(lián)合朝鮮獨

袁世凱立黨人金玉均等人發(fā)動“甲申之變”。這是一次朝鮮獨立黨人希望借日本的力量推動朝鮮改革的事變,天真的朝鮮獨立黨人根本不會想到所謂“引狼入室”的后果,一廂情愿地相信日本會幫助朝鮮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袁世凱在這次事變中顯示出了非凡而果斷的處置能力,他應朝鮮政府要求率軍入宮,迅速擊敗日本駐軍,平定事態(tài)。袁世凱的表現(xiàn)引起了清朝上層的注意,他一躍而成為朝鮮的“太上皇”。

甲午戰(zhàn)爭以后,袁世凱的軍事才能被淮系的首腦李鴻章所賞識,因此他向清廷極力推薦袁世凱。1895年,袁世凱開始被委以編練新軍的重任,他在天津附近的小站練兵,這支軍隊成為他后來發(fā)家的資本。小站的新軍后來進一步發(fā)展成為北洋六鎮(zhèn)。在練兵過程中,袁世凱還用官祿、金錢收買拉攏將領,把北洋六鎮(zhèn)打造成為一支袁氏私家部隊。

不僅如此,袁世凱還具有精明的政治眼光,他知道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選擇。在戊戌變法前夕,他看到了康有為等人不可能有什么作為,且自己的實力也不足以與慈禧太后、榮祿等人對抗,就主動投靠榮祿一方因而在戊戌變法之后飛黃騰達;繼而又出任山東巡撫,在義和團運動期間,力主鎮(zhèn)壓,得到了外國列強勢力的好感。他在李鴻章之后繼任直隸總督和北洋大臣,李鴻章經營多年的淮系勢力也落入了他的手中,袁世凱自此成為清政府中舉足輕重的人物。

也正是因為如此,清政府中的滿洲上層對袁世凱極不放心,他們認為一個漢族官僚掌握大權是心腹大患。1906年,清政府將北洋六鎮(zhèn)中的四鎮(zhèn)收歸陸軍部直轄,又將袁世凱調為軍機大臣,明升暗降,趁機削奪袁世凱的權力。特別是宣統(tǒng)即位以后,攝政王載灃對袁世凱早有不滿,借“足疾”為名將袁世凱削職回鄉(xiāng)。但這并不能徹底打倒袁世凱。在清廷中,徐世昌、馮國璋、段祺瑞、唐紹儀等北洋系的人布滿朝廷內外,成為袁世凱的耳目爪牙。袁世凱身處河南彰德,卻對朝中的局勢了如指掌。

武昌起義爆發(fā)以后,清政府無力控制局勢,只能請袁世凱出山。袁世凱趁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清廷最終被迫解散皇族內閣,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從而讓袁世凱取得了清政府的軍政大權。接著,袁世凱就玩弄兩面派手段,一方面派唐紹儀為代表與南方臨時政府進行接觸,一方面借列強的勢力向臨時政府施加壓力。這兩手果然奏效,在南方臨時政府中,立憲派首先妥協(xié),黃興等革命黨人也對袁世凱抱有幻想,希望袁世凱成為“中國的拿破侖、華盛頓”。最終南方臨時政府與袁世凱達成了讓權協(xié)議,袁世凱逼迫清帝退位,自己則成為了中華民國的臨時大總統(tǒng)。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